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黄冠  唐翠 《今传媒》2015,(2):88-90
人物往往是纪录片作者最为关注的主角。而纪录片中的人物的发展往往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真实的人物故事贴近观众的生活,带给观众"主人翁"的情感体验,因而故事情节成为了人物类记录片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正是这样一部叙说真实,回归故事的人物类纪录片。本文将以此片为例,展开对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三方面的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2.
记录电影《四个春天》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它从人文纪录片的视角记录了两位老人四年间平凡的生活,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情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本文试图从形式与内容、影片承载的社会意义及非虚构叙事的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分析《四个春天》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真实有活力的影像载体,以独特的视角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从一诞生就受到好评。然而,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纪录片的单一表现已很难满足需求,而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方向和保持活力的努力方向。也  相似文献   

4.
张静 《新闻前哨》2023,(6):41-43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帮助观众回顾历史、唤醒记忆的年度大剧。本文从记忆理论出发,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基础,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家国叙事特征,并解读了该剧如何通过平凡的故事内容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记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观察发现,该剧立足于“民间视角”,聚焦人物命运和家庭变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越来越普遍的纪实创作手法,"真实再现"推动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创新,让历史人物和事件更易被如今的观众所接受和感知。《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完整地记录船政学堂发展脉络的纪录片,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让这段历史以更具视觉性、故事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6.
宋文凯 《视听》2022,(4):142-144
人文纪录片以人为核心,蕴藏着深厚的生活哲理和生命价值.《和陌生人说话4》通过普罗大众的平凡生活,展示现实图景下时代孤独与现实陪伴的深刻含义,进而拉近现代社会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和陌生人说话4》在叙事艺术和美学意蕴两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在话语感受和讲述节奏上与时代相拥,注重人文关怀,呈现出人文纪录片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7.
杨文斌 《今传媒》2021,29(4):104-106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由此,以城市为核心的人文题材纪录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城市人文题材纪录片以城市为记录载体,以人物为主要的记录对象,以人民生活为主要记录的形式,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展现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本文主要从城市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城市人文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以故事化的方式,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城市人文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与创新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黄水昌 《新闻世界》2013,(11):171-172
《非遗传人·在中国》避开为"呈现"而"纪录"的常态表达,在呈现精彩"手艺"的基础上,赋予内容更多的是人物在"守艺"中的命运和情感。是一部充满人文礼赞的影视纪录作品,以影像的名义还原了纪录片对人文追溯的责任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脱贫攻坚的收官到乡村振兴的开启,纪录片成为留存时代记忆、传承精神文明、抒发情感话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创作相较过去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以微宏叙事借时代之力观照个体命运,生动展现中国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细腻的影像语言精准把握乡村振兴主题,抒发情感话语,描绘真实乡村图景。实现了熔铸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形塑家国形象的价值意义,引发观众深度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0.
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物为主,对人的生活环境、真实情感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纪录,通过对某一个社会群体中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喜怒哀乐进行客观纪录,使用局部的刻画来折射出当下社会中的某种现象。采用客观记录以及一定的剪辑手法,反映创作者的思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形成了兵团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题材优势。兵团整体风格厚重深沉,富有大气之美,往往给予观众崇高的、和谐的审美愉悦;人文思想主题既包含对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文根据兵团的生活环境、地理特征对人物纪录片的摄影手法,创作思想、创作构造、创作角度以及摄影与剪辑的技术手法进行讨论。通过摄像、剪辑,使人们更加了解它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争论了许久的话题最近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专业纪录片制作者到普通观众,大家都在关注一部叫《敦煌》的纪录片。该片从今年正月初一起在央视一套首播,共有十集。《敦煌》每一集都设置了中心人物和故事,以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串联起了敦煌的大历史。通过演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父子》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并获1997年度中国电视奖人物类一等奖。 父子两代人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不知讲过多少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故事。当今中国,经济的转型带动着整个社会的转型。这使得人的生存境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都会对自己生存空间产生独具个性的理解和思考,并支配自己做前人所未做过的事。努力捕捉和反映这种社会转型中给人带来的新观念、新冲突、新变化,从而记录这段历史,记录这个时代,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主流,这正是人物纪录片《父子》所努力反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2016年,中国纪录片不论是在电视媒体、电影院线还是日益强势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与以往相比都有更加令人欣喜与振奋的表现,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纪录片市场所显露出的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电视纪录片整体发力改变电视节目格局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出于国家宣传战略的考虑,重要历史性事件或人物是纪录片创作与播出的重大选题.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长征纪事》《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长征题材纪录片登陆央视各频道,以不同的叙事体系和风格对这一人类史和军事史上的伟大史诗性事件进行全景式再现与艺术性表达.作为全球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孔子的影视产品,由央视和英国雄狮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在海内外播出,以国际视角来观照历史人物,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有机而自然地交织穿插在一起,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有现实温度的孔子,是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与传播的又一个成功范例.其他如《五年规划》《一带一路》《永远在路上》等大型纪录片也陆续面世,以不同主题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宣传或满足社会整合的需要.《围棋》《本草中国》《寻味顺德》《中国文房四宝》《锦绣记》《功夫少林》《记住乡愁》(第2季)等人文题材纪录片则以精美的影像和生动的故事,充分发挥了纪录片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些大投入、大制作、高品质的纪录片为观众带来一部部纪录大餐,也是电视媒体在常被诟病为低俗媚俗和过度娱乐化之外,彰显品位和社会担当与责任之作.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和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其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受制于剧本剧情而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客观记录和自然描述,在后期剪辑时,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不同的作者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作者的不同纪录片也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5.
人文类纪录片是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包括人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理想追求等)去展现历史变迁或文化演变。因此,纪录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在于:记录生活,反映时代。长纪录片《阵痛》记录了义乌一个民营企业家族——楼家发生的情节丰富、意寓深刻的故事。创业的父母一辈与长大成人的儿子问的种种“关系错位”,以及家庭爱心、亲情上的困惑,面对急迫的“交班、接班”问题,两代人间的工作、观念、情感的冲突不断发生,故事也由此而展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杨志敏 《传媒》2023,(19):39-41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红旗渠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中,诞生了纪录片《红旗渠》、电影《天河之恋》、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等近百部优秀影视作品,展现了红旗渠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赓续和传承。2021年,31集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热播,该剧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以满满的时代质感促成观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情感召唤和价值认同,也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化书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雷彩霞 《东南传播》2021,(11):127-129
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真实性都是纪录片不可动摇的底线.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故事脉络……这些为纪录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大儒朱熹》为例,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人物以及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以期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提供有益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刘盈 《新闻世界》2014,(5):246-247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资料性的影像,其故事性趋向近年来引起了关注。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就是要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必须着力于对人物、事件和背景这些构件的表现。本文从《可可西里》《平衡》的表现手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相似文献   

19.
郝文 《东南传播》2023,(7):108-110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际传播体系的转型升级提出要求,集体记忆作为诠释中国故事形成机制的理论视角之一,与我国“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需求不谋而合。《护卫湄公河》系列纪录片正是在“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十周年之际传播集体记忆的媒介叙事样本,通过在纪念时刻书写创伤情感唤醒记忆,通过个人记忆的彼此互文建构集体记忆,还通过发挥记忆的道义感召力连结命运共同体,为记忆的全球化流动奠定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0.
沈璐 《今传媒》2022,30(2):5-8
电影哲学大师认为纪实主义是客观的影像使记忆成为永恒的具象,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将埋藏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以形象的现实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使得纪录片在文学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影像记录文物修复师的文物修复工作,通过对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今人对既往时代的文化传承,构建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本文以修补历史、打通古今、传播文明为主线,从重现历史记忆、传承古老文化、主题的全新讲述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我在故宫修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