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众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近几年来 ,在报刊上时有“大众化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他们都讲“大众化” ,但却有不同的含义。现举二例 :例一 :“一般认为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 15%以下是精英教育阶段 ,15%— 50 %之间是大众化教育阶段 ,50 %以上是普及化教育阶段。”(刘尧《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特点》 ,载《江苏高教》1997年第 4期 )例二 :“有人预测 ,下个世纪 ,适合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的岗位将越来越少 ,高等教育普及化甚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将越来越高……”(韦钰《在科教兴国中再创辉煌》 ,载《中国电大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已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少数国家的高教毛入学率已先后达到或超过50%,更进一步,从高教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纵观世界高教,从精英到大众化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二,即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的分析指出,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是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及以上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当超过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步入普及化阶段。对于毛入学率为23.5%的我国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有效就业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人才的有效配置就成了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197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国际会议上,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将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已从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北京市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如何适应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使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从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和普及化转变,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3%。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毫无疑问,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特  相似文献   

6.
日本和美国是世界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通过引进民间力量,发挥私立高校而实现的;美国则主要借助于社区学院的发展壮大。研究日美高教大众化对我们的启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兴办高等教育;完善教育立法,尽快出台有关私立学校的法规;追加教育经费;积极发展高职教育,要注重灵活性;提价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社区学院。  相似文献   

7.
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已先后迈进高教大众化阶段,并朝普及化阶段发展,事实证明,成人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大众化发展特色为我国成人高教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邹凤羽 《继续教育》2005,19(5):33-34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地区、国家的高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8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一批发展中国家也相继进入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共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本特征。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走过精英教育阶段后,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仍要发展精英教育,对此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新经济时代下的必然要求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创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曾以18岁~21岁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为标志,认为大学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该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迅速引起国内同仁的极大关注,探讨、研究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并成为政府决策的一大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民族…  相似文献   

11.
今日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最早、拥有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可是从殖民时期开始到1776年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全美才有9所学院。从立国到1940年,历经164年,方才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进人大众化阶段。然而从1940到1970年,以不到30年时间(因为其问有四年直接参与二次世界大战),又从大众化跨进普及化,而且此后前进步伐仍在加速。纵观其发展乃是一个长期积累,突飞猛进的过程,自大众化起,既没有因大起而大落,也没有因大众化普及化而冲击精英教育,更没有像欧洲那样高教在学生数达到适龄青年的20%左右,就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速发展以后进入的平台期及大众化的后阶段,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迎来“后大众化”时代.在这个阶段,必须对前一阶段大众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找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路径.如何突破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瓶颈难题,平稳过渡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同时解决大众化阶段的种种问题,成为东南亚国家政府和教育理论界的先行问题.日本、东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对我们有更加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建立社区学院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区学院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转变的需要 ,是调整高教结构、为基层培养人才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和质量多样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张明义  古春汐 《继续教育》2006,20(10):14-15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契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于1973年6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入学率低于15%的为精英教育阶段,入学率在15%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甚至一些国家如美国已经率先步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从我国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时期的我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时期各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中介组织的繁荣。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类型多样,所起的作用主要有缓冲压力、行业协调和管理、利益申诉和行业维权、研究咨询等。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亟待建立和发展三种类型的中介组织:高教一政府中介组织、高教一市场中介组织和高教行业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17.
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推进力量,同时也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与美国社区学院相近的我国高等院校要学习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立足于本地区的企业、用人单位、居民、学生,以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办学,办出特色,服务于本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社区学院依托社区、实行开放式入学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奠定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基础。社区学院以教育功能丰富,能根据当地社区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增减课程和专业设置而称,其独特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其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在美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中,社区学院中兼  相似文献   

19.
毛入学率20%将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来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 5%的突破并不能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使“毛入学率 1 5%”作为唯一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指标缺乏事实说服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本身脱离了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的本真涵义。所以 ,毛入率 2 0 %才真正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在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到普及化阶段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一次快速的大发展。通过对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和扩张的重点不同,并结合这些比较提出对我国当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几点建议或启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