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一、专题报告简介陕西理工学院刘清河教授题为"汉水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专题报告,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2.
汉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成长摇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汉水沿岸的高等院校和地方文化部门相应成立了关于汉水流域文化的学术活动研究机构。在许多学者20多年的争相探索与研究下,汉水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使汉水文化成为以地域命名为一门学科,并呈显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汉水文化源远流长、富有和谐特色,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研究汉水文化必然要和学科建设相联系,需要应用同时也将丰富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汉水文化学科建设要走多元一体的汉水文化特色学科群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待汉水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其命名、学科定位和学科内容等涉及学科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提出“汉水文化”的命名,是因为更符合这一区域属于多种文化特征分布区的现实,更符合我国以水命名的传统,还可以以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包容其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汉水文化的学科定位,首先,应将汉水文化的学科性质界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其次,在文化学、历史学和地理学这三个学科的互动中,确定汉水文化的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性性质,而在这种互动中确定文化地理学的立场更为现实。汉水文化的研究内容应从汉水流域及其略略延伸的周边地区的移民迁徙活动和方言、居民的组织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巫术和祭祀、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等方面,采用以田野调查为主、结合传统文献的综合研究路径,进而总结出汉水文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汉水文化史上八大文化整合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中上游地区自古分属陕西、湖北、河南等不同的行政区域,文化差异性大,历史上有八大文化整合现象以不同的形式把汉水中上游地区整体粘合在一起,对整合汉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7.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6):F0002-F0002
汉水文化研究基地筹建于2003年,系学院科研处领导的院级学术研究机构,它以阐释、研究汉水中游区域文化为宗旨,围绕安康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宏观目标,采用实地走访、文化比较、理论解析等方法,确立专题研究本区域文化特色,全面服务于安康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文化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活日趋审美化已成时代潮流,要使作为综合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推动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发掘、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区域文化,汉水审美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进而对汉水审美文化的架构和重要内涵作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了辩证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国文化研究热潮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河流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从汉水文化领域来看,近年来专题研究方兴未艾,学术专著和研究论集已出7部。其中,潘世东教授的新著《汉水文化论纲》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汉水文化的力作,作为代表性成果标志着汉水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9日至12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共同主办,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汉水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汉水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湖北作为汉水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汉水文化旅游却在湖北被无形地弱化甚至忽视,应引起湖北人的反思和重新审视.湖北应该深度挖掘汉水文化的内涵,整合资源,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现代文化作为重点进行大力开发,从而打造湖北的旅游新品牌.  相似文献   

13.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水文化论纲》是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它选题的价值大,学术品位高,对汉水文化进行了迄今最全面、充分的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透视汉水文化,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富于理论创新,新见迭出,具有语言优美、可读性强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5.
汉水女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女神神话故事,当产生于周昭王南巡溺死汉水之后。据《拾遗记》,二神女为周昭王二侍女所化。东周时期《周南·汉广》诗,首引以为喻。其后,汉水游女、交甫解佩、游女弄珠成为典故,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征引,近三千年来,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16.
对汉江的形成和历史概况,汉水文化的十三大内涵,汉水文化的挖掘利用,汉水截流和南水北调之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汉水名称起源甚早 ,且极具文化意味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期 ,汉水流域成为汇聚南北与东西文化的大熔炉 ,冶铸出了魅力无穷的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及诸候国都将目光聚焦到汉水流域 ,汉水已深深印刻在了民族的记忆深处 ,汉水文化带形成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科是我校"十一五"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学科,2005年,基础数学学科被学校确定为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之一,2008年,基础数学学科获批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011年省政府学位办批准按数学一级学科重点建设。目前,学科队伍共有56人,其中,教授21人  相似文献   

19.
武当山与古隆中同属汉水文化范畴 ,是汉水文化中两个蕴藉十分丰富的文化载体 ,在汉水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二者之间的异同 ,揭示其固有的、潜在的关联 ,发掘它们内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利用二者的合力效应 ,可为“汉水旅游圈”早日构建出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汉水文化研究过程中几位学者对汉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对照评析,提出了对这一问题比较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