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almy的"事件框架"理论和"注意力视窗"理论用来描述人类生活更普遍的环境,可以将其拓展到人类共有的认知现象中。根据事件框架的五种类型,注意力视窗也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本文选取了注意力视窗中的前两种,从路径注意力视窗和因果链注意力视窗的角度分析美国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英文诗歌《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希望能帮助读者从一种新的视角对诗歌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框架理论不同于只注意句法图形和背景的图形/背景理论,而是更多地注意同属一个框架的不同动词的意义问题;又不同于形象/基底理论分别处理认知过程不同层次上的问题,而是描述统一的句型观;也不同于突显理论在每个层次上几乎只关心两个突显实体,在句法层只关心句法图形(主语)和背景(宾语),而是关心更广的范围,包括间接宾语和状语。事件框架分析中的注意窗理论把地点状语视为位移事件框架的路线成分,分析事件框架中某一部分前景化的认知过程,认为在语言表达中,说话人可以用显性表达把路线的某部分前景化,即开启“注意窗”。框架和注意窗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对语言表层结构较有解释力的理论,能够解释表层句法选择的动因。一些传统上不能很好解释的句法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倪铭晖 《海外英语》2011,(15):253-254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语言对于一则广告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告商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尤其是双关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该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旨在从理论上分析广告双关语是如何作用于受众并使其获得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
高冰清 《海外英语》2013,(6X):166-168
依据框架理论,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构架,是框架内各构成成分相互起协调作用的网络。现通过对翻译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阐述框架理论对翻译的帮助和借鉴指导意义,并通过新闻事件中的翻译及新闻框架浅谈框架理论在新闻事件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庚玉 《海外英语》2012,(4):143-144,163
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强调视角的不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对同一种情景进行描绘时,不同词汇和句法选择,即不同的表达式都会展现出在译者的认知域里想要突出表达的内容。框架理论在翻译现象研究过程里,尤其在不同翻译文本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于Snell-Hornby所说的,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是:翻译不是词与词的配对,而是着眼整体、重造格式塔的过程。该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对《牡丹亭》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看不同译者在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下如何理解文本内容,重塑人物角色。  相似文献   

6.
翻译活动并非仅仅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译者与原文作者在认知模式的形成方面很可能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组织信息时的注意力分配上往往是不同的,注意窗理论可以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对表达式产生相似的注意力。因此,研究注意力视窗的分布与等值翻译的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如何将符号认知理论和情景式认知理论运用于教学,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讨论典型的传统意义理论之得失基础上,得出意义是两种世界知识(一是建立在过往的事件和经验基础上的词汇中的世界知识,二是某一特定情景组成的实际情景的世界知识)和实际语境互动的结果。由此借鉴意义动态模型和理论,进一步从哲学和认知层面探索意义,关注其形成过程,认识其内涵和底蕴,管窥意义的动态本质。  相似文献   

9.
杨璐 《海外英语》2013,(1):286-288
唐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代代相承,传颂不已。框架理论来源于西方认知科学,是关于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问题的理论,并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研究对象目前主要为英诗。该课题以认知诗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框架理论对中国经典唐诗意境陌生化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经典唐诗意境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中华博大精深的诗学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为西方诗学理论和汉语实际结合提供一个切入点,推进西方诗学理论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 (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语词解说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源于国外教育学界。根据国外学者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更适合把“situated cognition”翻译成“情境认知”。关于“情境”和“情景”的中文意思,不同字典的释义又有不同。根据《韦伯斯特词典》所下的定义: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换言之,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而情景是指情况和光景。  相似文献   

11.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与活动是不能分离的.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和交互教学是情景认知理论视阚下的三种教学策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情景认知理论,应改变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听力不只是一种接受行为,它也包括心理和认知过程。听力理解过程是听者和说话人互动的过程。听力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话语的隐含意义。而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认知和语用结合起来,解释了话语的理解过程,显示出较强的解释力。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探讨听力过程中如何获得话语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3.
框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物体或事件的典型。框架为词语的理解提供背景知识。本文主要探讨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决策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决策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决策理论争论的一个热点。Kahneman和Tversky(1981)提出的"框架效应"体现了决策过程中问题表述对理性决策的干扰,描述了决策问题中因情景表述的改变而导致选择偏好改变的现象。认知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个体认知活动差异变量,对决策过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框架效应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该现象已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在回顾决策中框架效应的提出、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认知风格如何影响框架效应等几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认知语言中的框架理论的全新角度研究轭式修辞格。通过对用概念合成理论来解释轭式修辞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轭式修辞格的例子都是选自文学文本,基于框架理论,本文认为平常我们只认为是一种修辞格的轭式修辞格在阐释其意义和产生的过程中都会激发交流者的心理框架的建立过程,为了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轭式修辞的认知机制作出了解释,对轭式修辞格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也增强了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疑问代词+都+VP"的认知方式是总括式扫描,主要从物体的外部特征凸显其空间特性,关注的是整体效果,而不在意整体内部的差异。"疑问代词+也+VP"的认知方式是次第式扫描,主要对逐一出现、连续变化的事件的内部活动过程进行表述,凸显疑问代词所指代的集合内部所有元素的特征。同时,后者常作用于元素按级阶排列的集合上,举极端项来观测整体效应,能开启注意力视窗。  相似文献   

17.
吴蔚 《教书育人》2012,(15):117-118
一引言情景认知是指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现实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进行模仿、比较、优化,并通过演练,以求得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针对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征而言,情景认知理论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度进行真实化和可操作化的设计,实现亲身体会的参与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职业世界,以此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框架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翻译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种审视思维.根据框架理论,翻译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现从框架理论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入手,结合实例探讨框架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以及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和成因.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1):35-36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学之一,本文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多义词"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语义的选择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以加深读者对"意思"语义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并能够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灵活准确地理解更多的汉语多义词。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强调:"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有效。"而不良的情景则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活动的水平。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景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