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二十年来云南道教的研究成果,介绍相关专著的内容,按照云南道教史、道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云南洞经音乐及云南道教名胜四个方面对相关论文归类评析,展望云南道教研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道教民俗具有厚重的美学意蕴,它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与娱乐之需,拓展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很多古老的艺术与文娱形式往往凭借道教民俗的持续传承,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之流中确立自身不朽之身姿。不但如此,道教民俗还能够凭借自身强劲的宗教性内蕴,发挥情感抚慰、身心调节的功用,充当广大民众的精神安慰剂与镇静剂,并能够从实践的层面肯定和印证道教的生命关怀思想。道教民俗对广大民众的社会行为具有规约性作用,能够发挥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着云南社会,高道刘渊然及其弟子在云南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在云南各地设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所见云南道教的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由此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道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作为一种道教艺术形式,源于唐朝的道教经韵,是道教戏曲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在道教世俗化发展中,道情艺术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戏曲的形式,传播道教教义,宣传出世思想。宋代以降,道情艺术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情艺术从神圣的道教神坛走向世俗的民间舞台,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宗教色彩,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民俗文化。从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发展过程来看,其与道教的世俗化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西南少数民族法师的禹步本质上为步罡踏斗,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和意义。换言之,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运用的法术——禹步与道教的禹步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也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吸收了大量民间信仰成分,形成了庞杂的体系,道教法术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法术包括符策、禁咒、斋醮、祈雨、占卜等等内容,这些均与唐代民间习俗有着紧密联系,并且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民众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道教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文化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所提出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益的,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云南瑶族中至今仍流传的各种神话受到了道教信仰的渗透和影响,神话中的世界早已处于道教尊神的统治之下,道教中的一些神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世界万物和人类的创造,盘古神话则已全面道教化。这是远古原始宗教相适应的神话与在后世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主导地位的道教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形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过程中,由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傩文化受道教影响甚深,并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10.
九华山虽以佛教著称于世,但道教先于佛教兴于九华山,而且它还有一个与佛教既融合又斗争的自身发展历程,后在佛道斗争中九华山道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11.
洞天福地的观念至迟在东晋时就已形成。试从道教洞天福地内容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并揭示道教洞天福地的历史发展特点,认为洞天福地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洞天福地归于名山之中;二是洞天福地内容由山洞到囊括宫观,其中神圣性越来越加强;三是洞天福地体现出世俗等级性。还从洞天福地与道教发展关系的角度考察和揭示洞天福地在道教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对道教思想的转型有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伦理思想方面,武当道教有道教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忠孝成仙、诚信成仙、行善成仙三个方面,特别在忠孝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武当道教强调积德行善的根本目的是"福寿康宁"和长生成仙.  相似文献   

13.
道教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的源头虽"一中一洋",冲突不断,但二者却也有某些契合点。而且正是由于这些契合点,作为与中国社会及传统文化不断互动的道教为现代法治精神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助力;探究道教中的"现代法治因子",有利于更好的挖掘我国本土法治资源以及推进我国现代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百余年来,经过中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地方道教仪式研究在研究资料、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大致呈现出仪式搜集整理、醮仪本体研究、打醮与地方社会研究、信仰实践研究等多种路径。展望今后,地方道教仪式的研究应返归本体,从田野现场与纵深历史语境中考察仪式的具体实践,尤要加强少数民族道教仪式研究、不同地域道教仪式比较研究、民间道教经籍搜集整理研究、仪式专家群体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广大而深远。巨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道教文化的古风遗韵,为道教服务的道教音乐植根于这块沃土之上,其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巨鹿道教音乐承袭道教理念,并与民间民俗相结合,在新时期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汉代已流传于贵州境内,尽管史料匮乏,然从贵州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朱砂、“四灵”图案等文物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在汉代贵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云南花灯与云南洞经音乐在其音乐感受上有其相似之处,究其原因是洞经音乐是根源,而花灯是枝叶.洞经音乐源于道教音乐,而道教音乐又是唐大曲的溯源,花灯又是唐大曲的发展和变异.于是云南花灯与云南洞经音乐就有了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唐初佛道争辩中,论题主要围绕着道与自然,道与万物,道可否言说等方面展开,佛教攻击道教的策略:一是以日常经验思维去否证道教的终极信仰———"道"———的至上性;再则是指出道教自身对"道"理解不具有一致性,存在着矛盾。从记载来看,道教学者的辩白是无力的,他们对佛教问难的较合理的解答更多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些著作既是道教学者的应难之作,也展现了道教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汉代已流传于贵州境内,尽管史料匮乏,然从贵州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朱砂、"四灵"图案等文物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在汉代贵州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