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明娥 《兰台世界》2007,(8S):71-71
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逐渐壮大,据史料记载:是年1月12日,“东王杨秀清督翼王石达开、检点黄玉昆、李开芳、林凤祥、指挥罗大纲等以地雷炸塌武昌文昌门城墙,占领武昌城,全歼清军6000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市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总兵王锦绣等文武官员败死”[1]。  相似文献   

2.
很高兴讲述去年在南京的经历,当时我是在红十字会做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中国中部的武昌爆发。在很短的时间内,革命党人就占领了汉口、汉阳和武昌。但当攻打南京时,却遇到了激烈抵抗,革命党人牺牲了很多才最终取胜。南京难以攻克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城防坚固:护城河又宽又深,且城周围有许  相似文献   

3.
张铁宝 《历史档案》2003,(2):134-136,F003
南京古称金陵 ,明清时期为江南最大都会 ,也是清政府在南方的统治中心。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日 ( 1 853年 3月 1 9日 ) ,太平军攻克南京 ,改称天京 ,据为首都 ,正式建立了与北京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 ,咸丰皇帝先后谕派向荣、和春为钦差大臣 ,统重兵进行围剿 ,但都功败垂成。咸丰十年四月 ,湘军统帅曾国藩被任命为权力很大的两江总督 ,如何攻取南京 ,也就成了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曾氏采取了与其两个前任完全不同的策略。他先从上游着手 ,拿下安庆后 ,再沿江东下 ,扫清障碍 ,倾全力围攻南京。经过两年多的恶战 ,湘军终于在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  相似文献   

4.
晚清政府何时何地开始实行"就地正法之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19日(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日)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太平天国革命的烈火,迅猛烧遍了大半个中国.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调兵遣将进行军事围剿,后来还勾结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同时在法制上实行“就地正法之制”。  相似文献   

5.
洪仁玕(1822—1864)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族弟,1851年金田起义时,他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后来在广东组织起义失败,便逃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6年。1859年6月他从香港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当时正值太平军由胜转衰的危机时刻,他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第二号人物。到天京后,洪仁玕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洋,实行建工厂、开矿山、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有一位将领,受忠王李秀成之命,要他火速赶往安庆,以解救天京(即南京)之围。当部队路过江苏仪征县城时,将领命令后续部队“绕城而  相似文献   

7.
1853年3月19日,即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太平军这支我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这一革命运动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遂于5月20日写了这篇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页)的国际评论。评论热情地称道太平军起义为“一个强大的革命”,并且精辟地论证了这一革命的起因及其对欧洲各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此稿投寄美国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  相似文献   

8.
洪仁玕(1822—1864)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族弟,1851年金田起义时,他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后来在广东组织起义失败,便逃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6年。1859年6月他从香港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当时正值太平军由胜转衰的危机时刻,他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第二号人物。  相似文献   

9.
1865年(清同治四年)8月17日,一个重大案件震动了北京城清政府的大小官吏:密藏在清皇宫内廷军机处内的原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金玺不翼而飞,被人窃走:此时正是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后整一年,太平军余部与捻军数十万将士仍在长江、黄河两岸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全国军政形  相似文献   

10.
徐伟民 《历史档案》1998,(4):96-100
太平军当年曾组建过一支庞大的马队,其投入的人(马)数量多时竟达两万余众;在北伐、天京破围战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太平军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劲旅;太平军马队与清军、湘军在北方大平原、两湖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鏖战冲杀,开创了近代史上敌我双方马队大规模捉对撕杀的先例,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代为步、骑协同作战提供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战例.  相似文献   

11.
1864年,天京吃紧的时候,忠王李秀成将天王洪秀全赐他的一把佩剑交给族弟侍王李世贤,令他以此剑作为统辖苏南浙江等地各路太平军的权力标志,凡不服调谴者,可用此剑斩杀。后李世贤一部将叛变,投降了清军刘铭传部,并将夺得的李秀成佩剑献给了刘铭传。洋枪队队长戈登得知此消息后,前来索要。刘铭传无奈,只好送给他。戈登回到英国之后,将此剑赠给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堂兄弟、当时的英国陆军总司令剑桥公爵。1961年,英国太平天国史专家、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历史系教授柯文南在英国图书馆发现了戈登的备忘录,随后,又设法找到了剑桥公爵儿子的遗嘱,得知这…  相似文献   

12.
清后期江南织造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江南三大织造局却仍以原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形式生产。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的战争,江南织局才从织造格局到生产规模、从生产形式到织造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以往有关论著似未曾涉及,以致于常有论者将江南织造前后期的生产情形互相混淆。今略作探述,敬请行家指正。一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南京,江宁织局生产完全停顿,织工四散谋食他方。咸丰十年、十一年,太平军先后占领苏州、杭州,苏杭两地织局又先后被迫停歇。在战争中,江南各织局几乎毁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曾国藩为湖南同乡,两人都是晚清咸丰、同治时期一代名臣,都为同冶中兴立下汗马功劳,对中国近代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人共事10余年,交情甚厚,道德文章不分伯仲。然而自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南京)后,二人割袍断义,再无书信来往。自从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湖南创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两人因公务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曾国藩后因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地位显赫,督两江、领四省。曾国藩素来知人善任,由他推荐而受提拔的不在少数,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  相似文献   

14.
陆兰秀     
革命烈士陆兰秀,江苏吴县人。1918年2月13日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陆兰秀是家中的长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1942年,其父陆殿扬任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兼东南大学教授,陆兰秀随父母居住南京,进入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读书。  相似文献   

15.
1911年10月下旬,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了西安.10月22日清晨,陕西同盟会员和新军、会党首领30余人在西安西郊林家坟秘密集会,决定即日起义,响应武昌革命.上午10时,战斗打响,新军及哥老会众迅速占领了军装局、军事参议官衙门,控制了鼓楼等制高点.23日,革命军攻破满城,占领了西安城厢.27日,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清王朝在西安的统治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6.
1911年 10月10 日晚7时许,驻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革命士兵经过通宵鏖战,占领了武昌.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地革命党人闻风响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建立军政府,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了.可是,这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成果,为什么转眼之间就被袁世凯窃取了呢?袁世凯又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呢?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组织过太平天国档案材料的收集活动,曾国藩在攻入天京时组织官兵扑救被太平军自焚的宫殿,从中抢救了太平天国的印鉴,曾国藩用心保存了李秀成的<自供>--太平天国从起义到失败的历史记录材料,曾国藩注重收集、保存太平天国档案材料的思想意识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不久前,一家媒体采写了35军104师“首占国民党总统府”的故事;另一家媒体则于近日登载了103师侦察连几位老同志的回忆文章,称他们才是“首先占领南京总统府”的。那么,到底谁先占领总统府?日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双方亲历者、南京地下党和军事专家,试图穿越60年前的历史迷雾。  相似文献   

19.
哈恩忠 《历史档案》2023,(2):F0002-F0002
这件咸丰帝亲笔“喜报红旌”匾额朱谕中,“适悉怀庆捷奏,遂书‘喜报红旌’四字”,字里行间流露着欣悦之情。“怀庆捷奏”即是清军围堵太平天国北伐时所谓的“怀庆大捷”。咸丰三年(1853)五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为主将,率兵两万,出师北伐,意图直捣北京。六月初八日,清廷以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调动黄河南北两岸各路清军围堵太平军,在豫北重镇怀庆府(今沁阳)与太平军展开激战。太平军将怀庆城团团围住,在城外挖沟筑城,一面继续攻城,一面阻挡援军,两月余不克,情势危急。七月二十八日,太平军设计迷惑清军,然后假道山西直扑京津。  相似文献   

20.
咸丰三年(1853)三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马上组织了北伐和西征。九月十八日北伐军攻至深州,兵锋直指京师。咸丰帝极为震惊,急命恭亲王奕诉、惠亲王绵愉等办理京城巡防事宜,以确保京畿安全。与此同时,为了振作军心,咸丰帝于九月二十一日谕令吏、礼、兵各部,迅将被太平军击毙之文武大小官绅题名加以议恤。本组史料即为当时礼部遵旨奏议自军兴以来清方阵亡文武官绅恤典的清单,现予刊出,以供研究太平天国史及地方人物史志者参考。因篇幅关系,编选者对清单中所列各员议恤部分进行了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