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根本上说,祥林嫂与曹七巧都是封建中国铁屋子里的女奴。她们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在思想上都有浓厚的奴化意识。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没能坐稳了奴隶的女奴,而曹七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她不甘愿做奴隶而是想要做一名女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曹七巧未能变成彻底的女鬼,而是沦为了女奴。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3.
祥林嫂和曹七巧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典型的母亲形象,她们都是牺牲在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同为母亲,祥林嫂和曹七巧却有不一样的母性。祥林嫂身上散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母性,是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本真甚至有些愚钝的母性;而曹七巧则暴露出被父权制异化了的母性,她更多地带有母性中"恶"的因素。由祥林嫂深沉而备受悲悯的母性到对曹七巧形象分析中的"审母",我们发现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母性的叙述视角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珍爱属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可在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劳动人民被逼无奈,失去了生命,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巴金的《家》中的鸣凤就是在封建制度下千千万万被折磨而死的中国女性中的两个典型人物。他们的不幸、苦难和死亡,与旧制度的摧残和戕害紧密相关,他们的命运,带上了浓重的悲剧的色彩。 如果说,鲁迅塑造的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劳苦妇女悲惨一生的光辉、不朽典型,那么,巴金笔下精心塑造的鸣凤,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另一个永远活着的劳苦少女的典型。善良的祥林嫂在不断挣扎和拼死奋斗的一生中,为封建社会所吞噬;同样善良的鸣凤也是在终生甘为奴隶的心愿下,被封建地主阶级逼上死路。正是因为她们都是在甘愿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甘愿承受任何剥削压迫而遭受惨死的,更加深刻地阐明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性。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和安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并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好好做一个奴隶,可命运偏偏捉弄她,她走向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以灵魂的被损害和被践踏开始的。她的丈夫  相似文献   

5.
许多论者都认为祥林嫂在她的悲剧人生中反抗了。笔者认为,所渭的“反抗”,只是当时处于我国最底层的妇女对悲惨命运的本能挣扎。本能地求生。祥林嫂的行为只能说是挣扎,还不能说是反抗。反抗,是一种已经醒悟了的行为。而在封建社会的恶劣环境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之下,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受苦的典型,其人性被彻底扭曲了。她并未觉醒,也无法反抗,不敢反抗。祥林嫂在前期,也就是第一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后期第二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期。试看文中的祥林嫂,先以能够帮忙“祝福”为快乐,以做事为快乐,努力地去做一切事务;但后来连这点最低的要求都得不到了。想做奴隶而不成,想给人压迫而不能,此时的祥林嫂是多么悲伤,多么苦闷,多么恐慌。“——究竟该怎么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和田晓娥是两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女人.不过祥林嫂是从自我救赎者、本能反抗者走向灵魂拷问者的身份认同,而田晓娥是从自我救赎者、本能反抗者走向本能复仇者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鲁镇人在年夜欢乐祈福,祥林嫂却在大年夜寂寞凄凉地死去,以乐景写哀,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从而彰显其悲剧效果.鲁镇男女将阿毛的故事当作取乐的笑料,从而将祥林嫂的精神推向麻木.吃素的老女人柳妈取乐的玩笑,加速了祥林嫂的精神毁灭,一婚一寡,再婚再寡,夫死子夭的悲痛全在眼神的三次变化中表现出来,从形而传神.心死了的祥林嫂,肉体也随之毁灭.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和暂时做稳奴隶的悲剧人生,让人哀其不幸而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祝福》中描写了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地方,这地方是祥林嫂存亡的人文环境。先生在小说中描写了鲁镇人特有的心理走向。当祥林嫂作为一个宿命的悲剧人物出现时,鲁镇人充满了同情、好奇、厌恶、鄙弃等各种小市民或者小村民情结。当然,这些都是中国城镇比较典型的人文世俗情怀。先生在这篇小说里,用他不露声色的笔墨,有意无意之间,写出了国民生存空间的社会现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狂喜;做稳了奴隶的满足;充满凄凉苦趣、幽默冷漠的、奴隶与后奴隶的相互攻讦。先生在这里,暗示了一种轮回:弱势生命的奴隶轮回,自然生命的奴隶轮回,以及在封建体制下,作为必须的奴隶,毫无选择的、轮回的轮回。  相似文献   

9.
欣赏小说不能离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来探究一下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义。祥林嫂是安分守纪的。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经说过,历史上,所谓治世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的乱世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祥林嫂的生活追求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作品在第一次描写她时这样写道:“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那个时代,她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封建礼教是恶的。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勤奋劳作是她的恪守之道。祥林嫂是那样热爱生活,她勤勤恳恳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由于她勤快能干,得到别人的夸赞,…  相似文献   

10.
鲁镇人在年夜欢乐祈福,祥林嫂却在大年夜寂寞凄凉地死去,以乐景写哀,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从而彰显其悲剧效果。鲁镇男女将阿毛的故事当作取乐的笑料,从而将祥林嫂的精神推向麻木。吃素的老女人柳妈取乐的玩笑,加速了祥林嫂的精神毁灭,一婚一寡,再婚再寡,夫死子夭的悲痛全在眼神的三次变化中表现出来,从形而传神。心死了的祥林嫂,肉体也随之毁灭。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和暂时做稳奴隶的悲剧人生,让人哀其不幸而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1.
“女人撑起半边天,男女平等”与女子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女子失学率高、妇女歧视,这一矛盾观念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性和过程性的归因,当下研究的着力点归结为女子教育同题,从史学的角度对各个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番分析与梳理,在归纳与借鉴的意义上,追寻能够发展妇女成人教育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同时形成了他对现代女性应然状态的成熟看法.做女人既要自我本色又要虚饰脸面。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末年,中国门户被打开,女子教育的问题也在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下被提出来。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之一的郑观应对女子教育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反对溺女、反对裹足,要求男女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主张让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等等,为中国的女子教育作出了贡献;但他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旧观念,认为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  相似文献   

15.
女性和自然是哈代小说的主要构成。从性格与环境的相互和谐到抵牾、冲突进而对灵性、自我意识的极度张扬,她们与自然的张弛关系也反映了内心的灵魂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妇女贞节旌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见于记载,其后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贞节旌表制度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妇女贞节旌表制度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明清时期,中央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统治者在主观上利用贞节旌表来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客观上旌表的功能却在不断弱化。明清除了中央朝廷的旌表之外,地方政府也提供次一级的表彰方式,其程序较为简单,是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7.
马凤英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3):72-74,108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规约着广大妇女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尽管近代以来经过历次的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但是作为文化深层积淀已久的道德理念仍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妇女道德标准的评价,从而影响女性整体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嘉莉是美国作家德莱塞处女作《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在美国文学史中她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从自然主义的理论和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通过分析嘉莉在芝加哥和纽约两个大城市的经历,探析了嘉莉来到大城市后从纯朴的乡下妹堕落成依赖男人贪图享乐的情妇,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男人,成为独立的职业女性的过程,同时探讨了促使她两次蜕变的外部因素与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9.
上海女人长恨歌--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为歌,重新确定“女人”的概念。文中通过有颗“上海心”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琐屑的人生轨迹,展示了女人真实的生命图景。作者把上海这座城市化为女人心灵的同时,拆解了女人附属男人的历史,诠释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