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然而在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却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脱离文本,架空语言,让学生空泛地讨论课文内容,思想上剥茧抽丝,抽象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神"标签",形式上浮光掠影,脱离语文内核进行训练,分不清是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活动课,缺少"语文味";二、从"师"从"本",解剖"精美文字",丧失语文亲和力,使学生厌烦、厌弃学习语文。一、走进"文本",感受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泛生活化倾向"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把非语文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教学,从而淡化语文特征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实际是对语文教学方向的一种偏离,这种倾向下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语文的教学功能,学生对汉语言和文学的感受更无从谈起。一、语文课堂上"泛生活化倾向"表现:预设脱离语文语文课的预设要围绕"语文",通俗地说,就是要"抠字眼"、"抠谋篇",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的味道。实际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需要用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像参与游戏一样主动投入生动发展。"童心语文"是游戏精神理念指导下的语文,主要观点是:在教学立场上倡导"学为本",以发现的乐趣吸引学生;在课堂形式上"巧转化",以活泼的形式贴近学生;在教学内容上要"探理趣",以语文的视界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堂应当是开放的、具有创新性和富有活力的,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也使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和现实。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开放式课堂,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四年,我作为国家级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实践并体验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阅读教学从过去"思想内容分析课"到现在着力追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课",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进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教学中部分教师"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脱离文本进行感悟、体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使教学处于盲从、随意的状态,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应在研究语文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有效语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审视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两种现象不容忽视,一种是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虚应对话滔滔不绝,学生肢体活动频繁;另一种是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或者堆砌文本,开掘所谓"深度语文",课堂上层层盘问,强调思辨,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  相似文献   

7.
进入高三,由于时间紧、科目多、任务重,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把语文当做了"副科",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时间上没有足够的投入,导致语文复习效率不佳。正由于效率不佳,有的学生又以此作为轻视语文的理由,从而陷入语文成绩不理想的怪圈。这是由于学生踏入了语文复习的误区所致。我们应该分析存在的误区,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语文复习效率,切实提高语文成绩。  相似文献   

8.
刘雄万 《考试周刊》2014,(63):45-45
<正>写作教学一直被公认为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很多语文老师都这样感叹: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无话可说,空话连篇,"薄情寡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者所用的材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虽然可以向学生不断灌输写作方法,但无"米",何谈"佳肴"?通过多年的语文写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在"亲其师"的基础上,做到"多读、多看、多写",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喜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0.
江海燕 《文教资料》2013,(10):64-65
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满怀语文教育理想并躬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宜构建"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大胆地"诱之上桥",放心地"观之赏桥",快乐地"促之过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出发,让他们崇拜祖国的语言,不畏惧"生活经验",不迷茫"语文理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文学科特点的外化,也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追求教学本色的回归,强调构建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并习得语文知识。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诵读,为学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潜心品读文章的字词、语句,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把握作者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内涵,进而使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学生深入体验语文学习的本真滋味。  相似文献   

12.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是顾老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及时转变沉痼的传统教学思维,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过渡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当小学生能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从被动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了,能在主动意识的引导下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文章从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提取思想要点,分析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原则,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学习意识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焰 《教师》2013,(22):58-58
"教书育人""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单要讲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得立足文本,探究其蕴含的文"道"。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渗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地讲授大道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科书的"双线"编排系统,让"语文要素"引人关注。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存在着要素与教学脱离的问题。要素教学应避免"硬教"与"空教",实现"软着陆",要素在教学中要落到实处,应融于语文学科的专业化教学中,应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合拍,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41):32-3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各种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新措施"粉墨登场",有价值、有创意、有见地的理念在课堂上真是热闹纷呈。再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使语文教学失去"语文味",迷失语文的本真。小学语文课堂上总有几层云雾微笼,使得语文教学渐失语文味。作者提出追寻"语文味"的馥郁芳香。  相似文献   

17.
朱前山 《文教资料》2013,(23):30-31
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改变以前那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呢?文章就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悄悄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一是从重视分析内容逐渐转向重视表达方式的学习,变重理解为学表达,凸显了"语文"的味道;二是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过程,关注了"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从喧闹、浮华归于真实、平实、扎实。然而,语用"热"却正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愈演愈烈,有不少语文老师的课堂语用训练混乱甚至盲目,脱离教学目标,忽视儿童实际需求,甚至是"为了练而练"。特别是想象性的练笔随意性强,无法做到"得意""得言",更没有"得法",这样的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找语言训练的发力点,才能切实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根据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思想理论",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作者初步实践了张孝纯老师的"大语文教育思想理论",把两个班的学生各分三个小组,层层拓展,初步实现"大语文观"中的四层含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李毅兰 《师道》2013,(4):33-34
目前不少小学语文老师仍停留在"小语文"教学上,认为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就是嚼碎教科书上那二三十篇课文,把书本的课文教"透",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其实不然,只是依赖课本的的语文教学是狭窄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