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西部发展一直与东部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十年来这一差距更是越来越大。基于对我国经济、政治、国防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战略考虑,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面对“两个市场”、坚持“两个开放”、发挥“两个作用”、注意“两个并重”、发展“两种经济”的观点。在西部开发的具体措施上,要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西部良好的投资环境;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大教育与科技投入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振兴西部经济的立脚点。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能不能成功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谈到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一再强调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两个关键性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严峻挑战关头,能不能解决好、怎样解决好这“两个关键性课题”,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跨世纪的新征途中,提出“两个关键性课题”,并明确指出解决好“两个…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受托责任观”,一种是“决策有用观”。本文提出了会计目标的两个层次,在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会计目标在现阶段定位在基本目标这一层次上。  相似文献   

4.
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区域间协调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中的区际公平(区域间发展公平)问题,人们往往过分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于“代际公平”(上下两代发展公平)的含义,而忽视了“区际公平”的重大而迫切性。直到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论”提出“统筹区域发展”命题后,这一认识上的偏差才得以纠正。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地区实现新跨越的整体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呈现出东、中、西和东北“四轮驱动”的新格局,主要目标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加…  相似文献   

5.
从本世纪末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面临全球化挑战最多最严峻的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认证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国家发展目标中的核心问题。本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认证,明确界定了21世纪中国五种主要的国家利益,提出了21世纪以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心的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概括出以四个“两”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是保证和实现我国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发展目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战略问题是国家发展学说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制订是否达到最佳程度、其执行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将会直接、全面、深刻地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速度甚至生存问题。因此,建立完备的国家战略理论体系是跨世纪的需要,是时代对国际政治学者的召唤。一、关于国家战略对“国家战略”概念的理解,一般均引用《美国军事用语综合辞典》上的定义:“国家战略是指,在和平与战争时期,一国发展和运用其政治经济和心理及武装力量;以保证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反映出了国家战略手段和“国家目标”两个方面,但对国家战略手段的…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了“兴国”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就国家教委为实施“燎原计划”而建立的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对于燎校如何适应新形势,落实“科技兴国”战略这一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并把实施“科教兴国”,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措施。党中央把“科教兴国”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途径来抓,这鲜明地显示了党认清和把握了科技、教育对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教育改革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93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勾勒了我国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框架,明确提出厂把教育转入适应经济的深化改革,提高整个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目标上来,并针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这为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面对实施“素质教育”转轨,纷纷提出了自身今后发展的策略、措施、研究今后的办学方向等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灵活运用了均衡与非均衡辩证法,把非均衡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来,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先富、共富关系难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目标导向。“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是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核心。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振兴西部经济并最终实现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一部分美国人以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作为对中国施压的砝码,这个砝码正逐渐失去其份量。这一“失重”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失重”的原因涉及美国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对华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失重”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失重”有利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文章还就中国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存在着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智慧结晶,它内涵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和战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时期,“两个大局”的思想及实践为我们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面对我国的残酷形势,先后提出了以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和“造福于民”为总目标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还先后提出民生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以“实业计划”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纲领。  相似文献   

14.
将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浅谈学习、贯彻职业教育法的几个问题吴福生正当“九五”计划开始实施,21世纪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诞生了。这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在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运用聚类、判别、回归等多种统计方法。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国外20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首年达到人均GDP4000-5000美元的经济和教育指标关系的研究,揭示出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人均GDP4000-5000美元时,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和主要特征,其该心在于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理论依据和理想目标。最后,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致读者     
致读者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在这一宏伟蓝图上,成人教育如何为自己定位?选好路子并得以健康发展?本期“成教新论”、“成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邢永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政府提出了指导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具有重...  相似文献   

18.
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1996年至2010年这15年,称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本文拟对这一重要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做些初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辩证认识荆门市情、正确认识“一圈二区”与荆门关系这两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十六大”精神和湖北省城镇体系建设目标与荆门城镇化现状比较,从统筹城乡的高度出发,提出荆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取向应该是以城镇化为工作重点,进而提出了落实这一战略取向在目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制定一个既统筹乡村城镇化建设、又凸显“城区经济”标杆效应的宏伟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20.
“私人企业倡议”是里根政府时期对拉美经济援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促进拉美国家私人企业发展和鼓励拉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作为两大中心目标。这一倡议在促进拉美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拉美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私人企业倡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拉美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