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陆之辩”肇启于南宋,至明末清初仍有回声余绪。陈法著《明辩录》一书,从本体论、道德修养论等方面对陆王心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即属于回声余绪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法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是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开展的,即以程朱理学为正学、为圣学、为道统,而以陆王心学为异端、为冀道。文章的意义在于透过陈法的批评,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理学和心学之异同。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体系最完整、最具现代哲学意味的一次哲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兴起迎合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和唐宋以来社会对儒学复兴和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重建的历史要求,对宋明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重建伦理道德权威的两种思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本文试从历史角度考察宋明理学的兴起原因,并以朱陆之辩为切入点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晚清的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儒学,承明季之绪而衍变。明中叶后,阳明心学流播,反映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衰颓。阳明心学的衍变,为王艮的泰州学派。而泰州学派的发展,则出现了反理学的“异端”。但是,阳明心学的末流流于清谈,被诟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甚至被认为明朝覆亡的原因。清初,学风又发生变化。经世之学与考据学抬头,以改变明末空疏无用的学风。而程朱理学也排拒陆王心学,虽无新意,但仍被尊为官方之学。至乾隆年间,考据学兴盛,成为有清一代的显学。于是有程朱与陆王之辩,宋学与汉学之争。庄存与则治公羊学,开常州学派之端,复兴今文经学。然而这些变化,都是在儒学内部发生的,是儒学内部各派之间的消长兴衰,以及各自地位的竞争,不影响儒学的总体地位。使儒学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晚清。本文即试图研讨晚清(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11年辛亥革命)儒学变化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史,过去隐而不彰.本文从理学与赣南客地的最初因缘、闽学在福建客家地区的传播、阳明心学在赣闽粤边客地的传播三个方面表而出之.认为周敦颐与二程在赣南的活动对理学的创立具有奠基作用;闽学先驱杨时、罗从彦及朱子追随者在闽西客家地区的努力使闽学在闽西得到及时和广泛的传播;明中叶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对于安定湘赣闽粤边区社会、促进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起到特殊作用,他倡导的阳明新学因而大行于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促使部分士人由理学改宗心学,使陆王心学在客地骎骎乎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6.
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虽自称是接着程朱理学讲,但对陆王心学还是有所汲取。具体来说,在心性论与工夫论方面,"新理学"对陆王心学的汲取带有较多的批评意味,这反映出冯友兰在哲学建构上的开放心胸与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7.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的批判总结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理学家薛瑄对心与理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存在"吾心之理"是薛瑄心学的基础与出发点,"身心皆天理"是薛瑄心学的进一步推进与提升,在把握心中之理时,"操心"便成了薛瑄心学的归宿。薛瑄的心学不同于程朱,亦不同于陆王,却可以视为程朱向陆王转变在程朱学者身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初出色的思想家与教育家,颜元经过为学三交的心路历程,即由深喜陆王心学到尊崇程朱理学而最终走向它们的对立面,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的束缚,建构起一种新的理学形态的教育学说。即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旨趣的实用理学教育学说。颜元以“实学”为宗旨,批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教育哲学,指出宋明理学教育为无用之学。因应于“非气质无以为性”的人性论,颜元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对“格物致知”命题的阐释,认为读书穷理不足以为学问,强调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致知,倡导“经世致用”型的理想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5):41-46
在通常的观点中,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常被并称之。但这种认识下的陆学遮蔽了象山对理的重视,掩盖了他以理限制心的真相。事实上,陆学确为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简单二分有问题,而理本论、气本论、心本论的三分也有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心本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仅以此脉络推说陆学,是很难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期,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出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即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经程颢、程颐兄弟完善,最后由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两宋这些儒学家的主张,被人们称为"程朱理学".南宋时另有一儒学家陆九渊,在"心"与"理"的关系等问题上与朱熹分歧很大,形成一门新的流派,人称"心学".心学到明代由王阳明集其大成,因此心学也被称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这个广义范畴,两个学派有很多观点是相通的.然而,作为不同的理学流派,两派在哲学观和修养方法等方面却体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发展脉络,徽州学者人性论的传承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南宋:朱熹人性论的形成。朱熹在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对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作了全面的阐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性二元论体系。元代:方回、陈栎、胡炳文对朱熹人性论的继承。方回、陈栎、胡炳文等人对朱熹性二元论的遵奉可谓不遗余力。明代:汪应蛟对朱熹人性论的改造。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新安理学内部出现了分歧,汪应蛟对朱熹的性二元论作了部分改造。清代:戴震对朱熹人性论的颠覆。戴震从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四个方面提出了与朱熹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使徽州学者的人性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对清代学者据《字林》,兼及《玉篇》等校改《说文》“祲”、“噫”、“轈”三字释义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以匡清儒不当校而校之失。  相似文献   

14.
相声,作为一门传统曲艺形式,自清末形成后,在一代代相声演员的传承发展下,成为老百姓文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相声理论的缺失和滞后,相声传统逐渐被冷落。近年来,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以“传统”为口号成功进入公众视野并赢来大批追随者。他们扎根剧场,坚持传统的相声精神,复活传统、拆洗翻新,对相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陆九渊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思想宛如两座山峰,共同构筑了宋代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对宋代之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陆九渊何以开创"心学"一派,从陆九渊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学和伊洛之学、禅宗及孟子心性论思想等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绝非偶然。明中晚叶,阳明心学为士人参与小说创作铺平了道路,使明清小说的创作者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明清小说营造了利于其繁荣发展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一些小说理论家,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比较与诠释,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性的_观点,如对“类同与差异”的诠释、“接受与影响”的研究等。这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研究明清小说理论,可以探求这一理论探索的新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方回,对于研究宋代诗史和宋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回顾了20世纪百年来方回诗学研究的状况。20世纪的方回诗学研究,30年代和40年代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清人论争的继续,并有新的见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时期,其中,80年代老一辈的研究者,上继前辈学者的思路继续推进,同时引进新的理论作新的思考;而新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以新的理论眼光加入讨论。90年代则在新的宽广的理论视野的观照下审视方回诗学,推动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陆王心学思想家们不满于程朱心性论,援禅入儒,重建了一套心性论思想体系。他们吸收禅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与人性合而为一。他们吸取禅宗的修行方法,在人性养成上,重视伦常德性的体证,强调道德实践的自然向度。他们汲取禅宗“因缘说法”、“随机摄化”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随才成就”、活泼自然的教育风格。陆王这种心性论重建,是封建伦常的进一步强化和内化,也埋下了撕裂、冲破封建伦理的伏笔。  相似文献   

20.
新安理学的盛衰始终,除了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外部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为新安理学初始即具有的对朱子学尤其是朱熹本人的尊崇以致于迷信。这一内在原因,深刻地引导、规定和制约着新安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同样身为新安学者的戴震,以“志存闻道”为治学旨归,并通过考据学方法,揭示了程朱理学援引老庄、释氏诠释儒学经典的实质,以及因此对儒家思想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程朱理学接续孔孟道统的传统观念,消解了新安理学得以成立的思想理论依据,新安理学因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