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盼 《考试研究》2010,(3):53-60
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影响高考改革的诸多因素中,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心理这一因素。尤其是那些对高考改革起阻碍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更要深刻分析并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为高考改革寻求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本文认为,高考改革中起阻碍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局限带来的消极情绪和错误观念、社会心理定势带来的排斥心理和舆论压力、不同利益主体间存在的社会心理冲突以及改革中心理适应能力不足等。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考公平性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分析驱动与制约高考改革的因素入手,深刻揭示公平性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驱动与制约作用,并对高考公平性的内涵以及高考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与高考公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考被政府和社会公众附加上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功能,这不仅使高考难堪重负,也使得其改革因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牵连和制约而难以为继。高考必须有正确的社会职能定位。高考的改革必须"内外兼修",方可在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和潜在社会利益资源的过程中发挥适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77年恢复高考的最大功效是助力国强、引导国安和启发国是,充满争议、批评并不断从争议和批评中获得改革发展的动力则是高考40年发展历程的一大特征。高考与社会、教育之间及高考内部存在多种矛盾碰撞和需求冲突,高考改革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化解矛盾、均衡需求的过程。虽有诸多不足,但高考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制度。高考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考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和负面人情是制约高考改革发展的显性和隐性因素。高考改革要立足自身,改革科目设置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心理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金辉 《高教探索》2001,4(2):13-15
本在肯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起决定性制约作用的基础上,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作用,这是高等教育改革论的一个新视角,本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推动或延缓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心理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深厚的,持久的,这种影响是一个复杂、广泛的过程,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制订改革的政策与措施,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对高考进行了全面改革,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力求选拔出一批高素质、能力强,能为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的全面型人才。而建立健全高中教学管理体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对高考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在当前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学管理体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引发高等教育供给侧相应的改革,高校管理者的心理弹性和创造力对高等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密切关注并分析这一群体的心理资本状况,通过发挥心理资本"希望"中介作用、建立职级晋升良性通道、加强针对性人文关怀、开发团队心理资本等措施,不断强化高校管理人员的积极心理状态和主观幸福感,从而提高这支队伍参与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性、创新力和复原力。  相似文献   

8.
徐海波  刘欣 《江苏高教》2017,(12):60-63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引发高等教育供给侧相应的改革,高校管理者的心理弹性和创造力对高等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密切关注并分析这一群体的心理资本状况,通过发挥心理资本"希望"中介作用、建立职级晋升良性通道、加强针对性人文关怀、开发团队心理资本等措施,不断强化高校管理人员的积极心理状态和主观幸福感,从而提高这支队伍参与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性、创新力和复原力。  相似文献   

9.
在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要求改革高考的呼声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旋律。这里既有高考本身"法久终弊"的原因,也有改革受到各方面制约,难有所谓"大突破"而使社会产生焦虑的因素,更因为有些人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简单地全部归因于高考,以为只要改革高考,其他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从而对高考改革期望值过高所致。  相似文献   

10.
高考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责任也非常重大.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共生、交织、摩擦和碰撞,而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左右高考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30多年间不同时代高考人的访谈和调查,透过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考改革30多年来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进行梳理、分析和思考,为决策者的高考改革提供参照,以期推动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高考改革范式决定着高考改革的面貌与前景,在国家本位、市场本位、高校本位、考生本位四种高考改革范式中,以任何一种范式为主导的高考改革都易忽略或损害其他高考利益主体的利益。未来的高考改革应在提取上述四种"本位范式"合理因子的基础上,采取综合与通盘考虑的博弈均衡范式,使高考改革走向一条通往多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高考内容改革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明确高考内容改革正确方向,廓清高考内容改革着力点,明晰高考内容改革路径。积极稳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必须全面提升命题专业化能力和命题质量,做好多重改革交汇期的高考命题工作,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平稳实施。  相似文献   

13.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四个评价”的改革思路,并针对“五类主体”统筹设计改革任务。高考作为教育评价指挥棒之一,面对教育评价改革新形势新要求,需要立足“四个评价”,从服务“五类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深化改革。高考评价改革要积极探索高考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中的定位和作用,整体提升高考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高考评价改革要以学生评价这一主体为抓手,立足全局,整体谋划,加快推进服务“五类主体”的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高考评价改革要以《总体方案》为根本遵循,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3个方面重点突破,完善评价工具,创新评价手段,健全评价结果反馈与使用,全方位提升高考评价功能,助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指导,深化内容改革是高考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和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9年,高考开始实施“五育并举”的实践探索。对高考内容改革的调研显示,改革为高中师生所认可,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考深入贯彻“五育并举”,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贯穿考试的全领域、全过程。坚持高考核心功能,健全高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科学设计高考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四翼”考查要求,以情境为考查载体,大力改进试题设计方式方法,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向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国务院启动最新一轮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上海成为试点的两个省市之一。本文旨在研究本轮上海英语新高考听说测试的政策变化对高中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反拨效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数据分析显示上海英语新高考在听说教学内容方面有较多积极的反拨效应,而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使用方面则兼有正面与负面的反拨效应;新高考对高中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学校的师生群体带来的反拨效应存在较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高考除了是高校生源选择机制外,还充当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机制,后者更加重要。高考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形式和足够强的竞争程度、足够大的选择范围,决定了高考是一种合理的、比较科学的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机制,因此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革,也不能盲目推行高校自主招生。985、211的高校身份官定等级制则是对社会优秀人才预选有弊无利的体制,也加剧了基础教育应试化和中小学生学习的负担。应该废止985、211体制,全面推行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英语命题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强调学科素养导向,以培养关键能力为重点,突出必备知识的基础作用。高考评价体系的推出将有力促进高考英语科内容改革的深化和命题质量的提升,高考各利益相关方应该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评价体系的学科化应用、推动高考内容改革、核心素养考查、提高测试问题情境、引导教学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泽思 《教育与考试》2010,(2):15-18,31
结合德国招生制度的平等原则以及中国的特殊情况,本文提出机会平等原则并建议将其作为高考改革的唯一目标。据此,笔者将现有的众多高考改革"药方"分为"对症"与"非对症"两类,对于诸如取消分省招生制度、废除少数民族优待等合理建议建议予以采纳,而主张废止那些旨在通过考试的主观化、本地化来提升城市人口成功机率、侵犯农民权益、为官员腐败打造基础以及为北京人这一"最宝贝的少数民族"提供加倍优待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不同时期的高考改革都有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考虑,即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高考改革的梳理,试图发现其价值趋向,从而为未来高考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