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1.高校人事档案模式的现状分析.尽管高校人事档案的构成并不算复杂,只有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三个基本类别,但如果按照人事档案是否与高校十大类档案一同纳入综合管理范围来分,那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有纳入管理模式与非纳入管理模式;如果按照人事档案已入高校十大类档案管理程度来分,那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有集中管理模式、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存在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有,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和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两种,但应用范围有所不同,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大多被企业所采用,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一、上述两种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双套制电子档案管理方式就是将具有重要凭证作用和长远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时归档保存,保持两种载体的文件同处于储存状态,并存管理。具体做法是:现行机关将电子档案以纸张和数字化载体(如磁盘、磁带、光盘等)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档案工作如何适应开发区高速发展的需要,如何整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分散的档案信息,如何适应开发区精干、高效的行政部门设置,这需要有效的档案管理模式指导开发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大档案”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其核心内容为拓展档案工作的职能,扩展馆藏档案范围,将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服务,这种“大档案”管理理念符合开发区档案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开发区档案资源的整合与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浅析了在电子文件背景下高校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困境及档案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出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互补的集中管理模式,及集中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5.
电子文件背景下高校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浅析了在电子文件背景下高校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困境及档案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出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互补的集中管理模式,及集中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资料工作存在三种管理模式:1、“分散管理、分散使用”模式(简称“分散”模式);2、“集中管理,分散使用”模式(简称“集中——分散”模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外采取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即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和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是指南档案的形成机构自行保管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持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电子档案保管方面,  相似文献   

8.
田煜 《档案管理》2020,(1):69-70
以中国联通河南省分公司诚信档案管理实践为例,界定通信企业诚信档案的内涵及归档范围,构建通信企业诚信档案管理模式,探讨优化路径,尝试将其作为单独门类的档案进行实体分散管理和信息虚拟化集中管理,为诚信档案科学规范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炽 《兰台世界》2020,(2):92-94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档案的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纸质管理逐渐向电子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在应用中能够有效地规避很多问题,作为档案信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电子档案是非常重要的档案资源。在文章的介绍中主要是针对高校电子档案集中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广大高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任琼辉 《山西档案》2020,(1):118-124
战略合作协议是平等法律主体之间签订的重要意向性、框架性协议。虽战略合作协议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典型合同范畴,但与典型合同相比,其对企业经营发展蕴含着更大的价值。但企业档案管理中往往存在对战略合作协议档案的管理意识不足,未将其作为专门档案进行管理,以及侧重分散管理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将战略合作协议档案作为专门类别的档案进行管理,优先选择集中管理模式,并重视对战略合作协议签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声像档案同步收集归档。  相似文献   

11.
正高校档案的和谐管理,是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并依据高校档案社会性的特点,而建立的一种档案管理模式。它是对以往不适应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深化改革的结果,在创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教育与现代档案管理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和谐的高校档案管理新的模式,笔者认为,它应当注意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档案保管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这是要求能够有利于克服高校档案管理的分散性,切实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根据档案学全宗理论的原理,一个企业事业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与"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相悖,物理层面的电子档案分散保管受到广泛质疑,不被视为可行的管理策略.论文以政务服务电子档案为对象,探讨安全观和效益观视域下实践档案资源"逻辑集中"的合理性,认为"逻辑集中"可作为档案实体集中管理的辅助方式.基于此,论文提出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开展电子档案实体分散管理试点,建立和完善前后端档案部门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校人事档案的构成并不算复杂,只有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三个基本类别,但其管理模式却有待深入研究。下面笔者就其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劣作一分析,以服务于当前进行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如果按照人事档案是否与高校十大类档案一同纳入综合管理范围来分,那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有纳入管理模式与非纳入管理模式。纳入管理模式即将高校人事档案中的全部类别或部分类别划归给本校档案馆,由本校档案部门实行档案业务管理,档案行政管理仍归各有关部门。纳入管理模式可以称为集中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人事档案实体和人事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人才档案是在高校人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通常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记述和反映高端人才个人经历、学术水平与德才表现,以备考察的文件材料。人才档案既具有一般档案的共性,也有区别于其它档案的个性,它主要是档案的利用工作。高校人才档案管理是高校人才档案部门直接对收集来的人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它是针对高端人才信息集中管理而设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才工作实践服务;它离不开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档案管理程序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选取澳、美、加调研三种典型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的运行优势和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电子健康档案开展现状,提出中国电子健康档案点面结合的集中管理模式,构建国家层面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组织结构和面向社区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最后从社区管理、统一标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等角度为点面结合的电子健康档案的集中管理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50多年来实行的档案管理模式和制度,它的基本要求是:各机关产生的档案分别集中到机关档案室保存,10年之后,各机关档案室将长期保存的档案再移交综合档案馆保管,专业、部门档案馆的档案则要30年移交档案馆,实际上,大多数综合档案馆没有接收专业部门档案馆的档案。这种管理模式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档案的有效集中管理,档案长期分散在各单位、各专业部门档案馆,如果信息流通不畅,极易形成"信息孤岛",影响档案信  相似文献   

17.
杨瑾 《档案管理》2017,(4):63-64
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或"集中式"管理的议题,数十年来是高校管理也是图情界、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笔者尝试厘清"一体化"和"集中式"的概念区分,主张在尊重社会实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实际来解决图书、档案的集中管理和用户服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平平  李文英  李伟 《山东档案》2011,(1):11-11,49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方便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既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确保所保管的档案不坏、不丢、不散、不乱。预防各种不利因素对档案的损害,并对已破损的档案及时抢救;防止因工作疏忽而导致地档案遗失或被窃,在保证档案内容安全的同时保证档案实体安全;按照规定集中管理档案,杜绝因档案分散保管而致使管理不善或利用不便,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目可查。  相似文献   

19.
谈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转制升格建立的,这类学校原有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人员不稳定,管理分散,档案保管条件差,利用率不高,与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档案建设必须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来实现其转型。一、实现由分散的档案管理向统一的档案管理转变长期以来,中专档案管理工作不像高校那样,有《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工作法规。中专学校档案没有统一的实体分类,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管理也随行业条块分割组合,各中专与高校之间档案工作基本没有横向联系,处于分散…  相似文献   

20.
正股份制集团是企业发展模式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股份制企业集团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股份制企业集团档案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统一要求,统一标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为基本原则,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