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看美女流鼻血不是右手的创造,将流鼻血归功于"解内衣比赛"则是右手的发明。如果说这世上有人尖子这一说的话,画画的右手无疑是其中最尖的一个。这小子一肚子"坏"水,屑小众生身上的屑小全被这小子逮个正着,有点得理不饶人的意思。我称呼"这小子"是不合适的:右手比我年长,在他心里,我是他"老友"。右手说他选择我做他的书,是因为我比之前找他的出版人"加起来"还要强。我估计他是抬举我,或者说我更懂漫画兔的意蕴所在,以及我坦荡得让人乐意信任。开始合作后才发现,在地理距离  相似文献   

2.
"我准备离开这个城市了,我是来向你告别的。"一个朋友坐下说。"那你再准备到哪里去发展呢?"我问。"我准备往人情味淡的地方走,这里看着人情味浓,但干了这么多年,一点机会也没有。"他在这附近的好几个城市都干过,他说这一次他一定要走远,"走到南方的海边上去都行。"  相似文献   

3.
正据权威人士说,心理学中有种心态叫"空杯心态"。何谓"空杯心态"?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工作,新  相似文献   

4.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5.
(1) 十年前,陈虻找我的时候,原话是说,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 我当时还没想换工作,陈虻说你来我们年会玩玩吧,也见见大家. 那年年会是白岩松主持的,像他书里写的,"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我跟台长分一组,白问:"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季节?"台长按钮抢答:"冬季!"……大概他脑子闪现的都是系围巾的男女群雕.于是被大笑着羞辱一番,最后好像钱包也被抢掉了,一撒,天空中都是现金.  相似文献   

6.
艰难的第一轮融资1996年,我正处在创业初期。当时我去找美国知名风险投资专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爱德华·罗伯特,见到他时我就跟他说,"我想创业,你看我回国这段时间的业绩,能不能给我投一笔钱。"我以前就认识罗伯特,他对我做的事表示"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有兴趣,但没有敲定。这是当年4月的事。到6月我就又回到美国,再找罗伯特谈,他说他愿意投资,但是先按200万美元估值。他表示可以投一笔钱,但是必须还要有另外两个人一起投才行,因为一个人投风险太大。  相似文献   

7.
没人疼     
"瘦了,我都瘦了."老大对着镜子龇牙咧嘴,一边伤感地捏捏自己的脸蛋子. 刘学和老疙瘩正趴在窗户上,远眺校门外一排酒楼饭店的霓虹灯,刘学目露凶光,"谁说朱门酒肉臭啊,我不嫌臭,现在谁要给我50个羊肉串,我就是他的人了!"  相似文献   

8.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9.
完美     
从前,有一位满脸愁容的老人,七十岁了还没结婚,到处旅行、流浪,似乎在寻找些什么东西。有人问他在找什么? 他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 那人就问他说:"你四处旅行,找了那么多年,难道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有的,我碰到过一个,那是仅有的一个,真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 老人无奈的说:"可是,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10.
叶公好色     
同事姓林,并不姓叶。大家都知道他好色,工作以外的话题,除了讨论美女就没别的。聚餐时无论去哪个餐厅,点菜前他必定目光炯炯地四下寻找一番。真有美女出没时,他一定要找借口去一米开外的地方细细端详。有一次,一个袅娜的美女背影吸引他跟了一路,后来美女进了洗手间,他也跟到门口,差点被当流氓打出来。回来他还咂着嘴回味:“是真不错啊,不光是背影好看,前面更好……”后来大家都受了感染。一起出去玩的时候,都替他留心着美女。“哪,这个脸蛋儿不错”“那个身材不赖”的,好像个个是大色鬼。最终创造过一位女同事因贪看美女而撞墙的纪录。而且…  相似文献   

11.
世界杯美女     
世界杯期间一看各报纸的体育版,发现女人终于撑起了小半边天,开始从足球弃妇的误解中站起来,对着绿茵场上的男人指手画脚。什么“红粉球事”“美女评球”,还一定配上美女玉照。有个编辑私下对我说,他请了几个资深女球迷写稿,可老板嫌人家形象一般,说要么换人写,要么换别人的照片。于是每当我再看这类栏目时,总感觉自己能够一览无遗地看穿了报社的用心:评球事小,悦目事大。  相似文献   

12.
公司经理要招聘一名女秘书,来报名的女子挤破了房子,通过文化考试,最后只剩下美女、才女、淑女三人. 最重要的面试开始了. 第一位到总经理室面试的是美女. 美女柳腰丰乳,红唇可人.经理见她进来,眼睛狼一样地看着她说:"小姐,你知道我找女秘书最需要什么吗?"  相似文献   

13.
李磊 《青年记者》2007,(18):57-57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不可忽视的一份与众不同的报纸,在充满模仿和"克隆"气氛的报业环境中,它仍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对知情权不渝的追求马克思新闻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新闻自由的描写和论述,"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罗曼.罗兰的话,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有人会说,‘既然不能不受限制,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相似文献   

14.
吴之如 《今传媒》2010,(7):77-77
一次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学术风云人物易中天先生对话北师大教授于丹及央视主持人柴静,易先生称呼两位女性一口一个"美女",两位"美女"也都坦然应承,令我大惑不解.我还从未听过当面称人为"美女"的.起先以为是机巧、诙谐的易先生的调侃.不料儿子一旁说不是,这是社会上很正经的表示恭维的称呼.经他"解读".我才明白:上自皤然老妇,下至垂髫小女,皆可以"美女"呼之的,这是时下的通称和表敬语.  相似文献   

15.
去年六月,我到驻守在祁连山脉和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部队去采访.在兰州附近的一个小站候火车准备去酒泉的时候,在月台上遇到了空军航空兵某部的飞行大队王(志兴)政委.当时,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同志,您向东还是向西?"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噢,向西,到酒泉去.您呢?"我说."咱们同一方向.到清河.您到酒泉去,想必部队不是在那吧?"他边说边打量着我."怎见得?"我问他."从您这双皮鞋就看得出来.在我们这边,虽然也都发了皮鞋,但穿的人不多,就是穿了也从来没有人把皮鞋擦得象您的这么亮."他把"我们这边"和"这么亮"说得特别重."您的眼睛可真厉害.我的部队在北京,到  相似文献   

16.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17.
11月1日,一些媒体纷纷报道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在福建自杀的新闻,报道标题大同小异:《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我在仔细地读完报道后,发现这个标题很片面。根据自杀者的父亲和姑姑叙述,发现自杀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一是自杀者生性内向,平常不怎么与家里人说话;二是今年以来,他得了抑郁症,前一个月向学校请假回家休养;三是遗书中自杀者说找不到工作,不想拖累父母。再看这三个诱因中,"找不到工作"这一条是最弱的一点,自杀者今年研究生三年级,还没有毕业;而且据他姑姑介绍,他只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但是一些媒体的报道都把自杀原因分析归结为"找不到工作"这一  相似文献   

18.
正写论文我们金兰后栋有个邻居姓胡,他的女儿念东吴历史系,那女儿为了毕业论文,烦恼得茶饭不思,最后实在不行了,就跑来找我诉苦:"张妈妈,为了毕业我得写论文。但历史那么长,真不知道该从哪头切入。"她来找我,其实也就是打大师的主意,她知道我和大师关系好。"我去找大师,叫他帮你写。"我接过她带来的几张资料,"反正他整天关在门内,也不知道在干吗。"  相似文献   

19.
无论在严肃的央视还是热闹的"芒果台",邱启明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其实,他想做的无非是少一些条框要求,尽量真实展现自我的态度"最怕来第二遍,就是怕演,"邱启明一边自言自语,一边重新走上台。刚刚录完《我们约会吧》的点评部分,邱启明灵光一闪,对着镜头说了一串总结,一气呵成。结果他太快了,机位还没来得及调好,导播让他再来一次。"我就是不喜欢演,让我演第二遍我一定得改词儿。"第二天下午,邱启明一身休闲装,坐在酒店观景露台的藤椅上,晒着  相似文献   

20.
1960年农历11月28日,中南海四周静悄悄的.新华门前的马路上,一个中等消瘦的农民径直走来."我要找中共中央办公厅,我要见毛主席."他对门前站着的荷枪实弹的警卫说."证件呢?"警卫礼貌地问."证件!这能算证件吗?"他愣了一下,随即从旧挎包里掏出一叠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寄的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