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传播一直是活跃的研究领域,而大众媒体一直被视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连接着科学与大众。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里,新媒体影响着科学传播的范围、受众及效果,更重要的是,科学传播本身对媒介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从新媒体发展出发,研究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和在新媒体影响下产生的当代科学传播对媒介领域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当代科学传播带给媒介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背景下,任何个体都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制作与发布,这种新的形势也给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造成极大冲击。如何才能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增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效力,已经成为很多媒体从业者关注与讨论的话题。本文首先分析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然后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需求,分析如何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当中合理地运用新媒体,希望为广电媒体增强自身传播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媒体传播环境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舆论传播的特征和影响,遵循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寻找引导舆论传播的对策,使民间舆论走上理性传播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已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出版业的经营模式、管理策略以及人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出版业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传播学为视点,总结了新媒体传播的五大特点,分析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在新媒体出版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出版业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为传播与丰富社会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它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本文从新媒体功能的视角,考察新媒体技术的文化性及其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影响机制;探讨新媒体为何能对文化传播力产生积极影响;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指出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针对新媒体资源的适配组合,以技术力量促进资源整合和机构重组等策略,来实现文化传播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陈晓莉 《新闻战线》2015,(3):115-116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新媒体传播的界限逐步模糊,新媒体带来的影响也是积极与消极并存,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途径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了当下的重要社会工作。利用新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又符合国家重视运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目标要求。在21世纪,新媒体对传统  相似文献   

8.
王娇  严实 《传媒》2023,(2):86-88
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正面影响。文章认为,应从三个层面来打造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包括在内容编辑层面引进全新传播内容和技术来增加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在场景创设层面通过“沉浸式场景传播”提升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实效性;在传播策略层面应用分众传播和意见领袖等方式实现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对广播新闻的传播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的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希望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带来媒体传播理念和模式的革新。【目的】以媒体融合视域下的新媒体语言的特征和传播为研究目的,结合新媒体语言传播实例,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规划,为后来者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剖析新媒体语言特征和传播模式。【结果】认为媒体融合发展导致新媒体语言形成了独有特点和传播机制。【结论】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传播媒介的数字化在新媒体中已越发普遍,带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机融合,催生了新媒体语言,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琛 《今传媒》2020,29(3):19-20
在政务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对"淘宝体"话语和"官方体"话语的争议。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视阈,探讨了政务新媒体传播内容问题,从积极意义上阐释了现阶段政务新媒体传播内容对公众与社会的影响,认为政务新媒体传播有助于政府与公众关系优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互联网与手机应用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沟通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的方式和空间,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博物馆将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革?如何利用新媒体以提升博物馆信息传播能力?本文将从新媒体、博物馆信息传播等基本概念分析入手,介绍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思路和方法,研究新媒体下的博物馆信息传播基本特征,探讨新媒体可能对博物馆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新媒体、短视频在国内呈现出爆发式地增长,以快手和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在新媒体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短视频广告传播的重要性。【方法】文章在研究中主要使用理论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希望可以丰富短视频广告传播方面的理论基础。【结果】要求传统的电视节目要在新媒体的基础上,采用短视频的形式,与新媒体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播。【结论】通过阐述新媒体传播概述、短视频广告传播的特点、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短视频广告传播的困境,提出了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短视频广告传播的科学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政务新媒体作为官方机构自主开展新闻传播的模式,如今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品牌。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如何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实现政务新媒体的高效传播,打造“新闻+政务服务”的传播模式,传递服务型政府的“政”能量,是融合传播背景下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荣获2022年度“山东政务微信影响力50强”的政务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特点,探索新时期政务新媒体应如何“破圈”发展,打造更有传播影响力的政务新媒体。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运用和普及,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走向。从哲学意义上说,以短信、即时通讯工具、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媒介的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既实现了面对面传播的回归,又对其有很大的超越。本文通过对即时通讯工具QQ的剖析,展现了新媒体中人际传播实现对面对面人际传播回归与超越的轨迹 。  相似文献   

16.
程肖芬 《编辑之友》2012,(6):45-46,59
文章在界定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条件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新媒体对社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正负影响,进而分析新媒体对政府一媒体关系的挑战,提出构建新媒体全交互危机信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媒体传播异军突起,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新媒体问世之后,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引发了媒体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以手机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媒介特性使媒体环境更趋复杂化。本文在对新媒体及其媒介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透视新媒体环境下所发生的变化,探讨新媒体环境对广告传播模式的影响,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新媒体、新媒体环境及其带来的新的广告传播模式,为新形势下的广告传播提供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表现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载体,有效扩大了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提高其传播效能。专业性、权威性始终是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主要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需要强化自身责任意识,积极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舆论影响力,开辟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舆论传播影响力提升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发展而不断增多的各种高校信息,对高校建设发展造成了各种不同的影响。良好的网络形象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为其综合实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环境。本文阐述了高校形象与新媒体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分析新媒体发展对高校形象的影响,总结出高校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对形象影响的不足,并提出高校正确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对形象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