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上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惊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  相似文献   

2.
考试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而是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分工、主要是脑体分工之后,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人类才创造了考试。早在约公元前22世纪,尧选舜做接班人,就是用“试”的方法,即在实践中、试用中考察。其方法有:妻二女、和五典、入百官、宾四门、以至入山林川泽、经暴风雷雨,历时三年,才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土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是科举制度)。唐代在进士科  相似文献   

4.
考试的传说 传说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有一些现象是很难联系到一起去的,比如“伟大”和“考试”。但是,这些现象一旦碰撞在一起,那就一定不同凡响,甚至是绝响,又如“伟大”和“考试”。这个伟大的考试就是我国历史上禹舜继位的故事。相传,尧在位七十载,欲得人继位,“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先将两个女儿嫁舜为妻,以观齐家,后又为舜配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选拔人才的规格要求越来越严格。公务员考试作为中国人的国考,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如今人们最热衷的考试之一。申论考试作为各级各类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为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申论考试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考察的目标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引发了学校对阅读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的重视与反思。只有在阅读教学时真正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才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名词简释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保证世族特权的僚官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为打击世族官僚,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提倡“唯才是举”,选择各地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建立九品中正制。各郡“中正”的主要任务,为品第人物,向政府提供人物的:(1)家世——居住地及父祖的身分;(2)状——中正对于一个人的总评语;(3)品——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以“状”为重。这种制度仍然保持着曹操压抑世族“不计门第”的原则。至曹芳时,世族首脑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立大中正一人,由世族豪门担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唯物论思想,是在和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唯心论(魏晋时期)、主张“神不灭”的宗教唯心论(南北朝时期)作斗争中发民起来的。在魏晋时期,曾经有过一阵注解“易经”和”老子”的运动,他们吸取了老子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注解。这运动代表了当时的豪门世族的要求。他们想把当时整个政治放在豪门世族手中,使君主“无为”,仅仅成为他们的工具。这个要求反映在哲学上便成为唯“无”哲学。它的代表人是何晏、王弼、荀粲等。他们曲解老子哲学,只提到“有生于无”,故意丟掉”有无相生”,并从而认为”无”是老子思想的中心;同时又说“圣人体无”,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中心。何晏以这个意义去注解“论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取官吏的制度。汉代仅有考试取士的方法,但尚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袭继的九品中正制,尔后逐渐建立通过考试取士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臻完备,形成了四级考试制度: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考生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应试者无论年  相似文献   

9.
刘金松  夏洪文 《山东教育》2010,(9):F0002-F0002,F0003
“That’s fabulous!”“It’s charmingly.”“太精采了!”“非常有魅力,有内涵。”这是两位来自美国康州的小学校长在济南市舜耕小学参现访问时发出的赞叹之声。当两位来自人洋彼岸的教育同仁,住舜耕小学充分感受了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舜文化”,尤其是在身体力行了带有浓郁农耕气息的“舜康活动”,体验了“食、歌、陶、艺、舞”精彩纷呈的“舜艺活动”之后,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一些学者、专家很是打抱不平,他们认为我国的考试制度,特别是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乃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发明,完全有资格申请专利,与“四大发明”并肩而成为“五大发明”。尽管这是戏言,但细思量,也有几分道理。从考试制度之悠久来看,我国当属世界之最。传说远古的父系社会,尧推荐舜来继承自己的职位,不仅要通过“四岳”(四个部落酋长)组成的“政治局”或“组织部”对其德行的考核,还得通过严格的为时两年的“五典百官”的考试,才能获得首领的职位。这是关于考核与考试最早的传说。可见考试最早是用来选拔…  相似文献   

11.
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推荐和考试。究竟使用考试方式还是推荐方式来选拔人才,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台湾在大学多元入学考试中尝试使用推荐加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从1994年开始实行,目前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本文探讨台湾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所使用的多元化推荐入学考试方式的由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推荐制;日本的大学推荐入学制;台湾曾经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实行的保送生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2005,(11):113-114
社会证书考试是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一种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业性等级证书考试制度,旨在为“行业”培训各级人才。每一项证书考试都是独立的体系,是一个专门为“行业”培训技术人才的考试平台。在我国加入WTO后,政治、经济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落实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战略,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类证书考试项目。从2005年下半年起,国家考试中心与有关行业部门共同推出了“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考试”、  相似文献   

13.
【典子的话】 将品德与人才选拔考试相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早有先例。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即各地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孝子和廉士。察举之后.是否选用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德、量才录用,史称“公府复试”。  相似文献   

14.
历经四百年北人南移,以江南为中心的齐梁文化的确立和发展,有其中原文脉。皇权式微,世族与皇室共享天下。豪门世族不断开发和强化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在齐梁之际进入一个崇文尚教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不同文化势力相互碰撞、融合,儒佛道基本教义相通,“三教合一”由此而始,齐梁文化显示出圆融气度。  相似文献   

15.
一、考试的功能 考试作为人类社会母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不同于其他子系统的多种固有功能。在人类社会中,考试是实现教育目标、开发和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考试已经这样稳固的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或者圣诞节更无可能”。在现代中国,上至国家,下至各行各业各单位,更把考试作为科学、公正的评价人才、认定人才、选拔人才、录用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试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周全 《老年教育》2009,(3):30-31
舜帝“孝感动天”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的弟弟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行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东晋政局的基本特点有三:一、帝室空有南面之尊,实为权臣任意摆布的傀儡;二、政出多门,权归王、庾、桓、谢等侨居南方的豪门世族;三、东晋朝政衰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统治集团内部的火併中,经农民起义的冲击,世族趋于败落,寒门庶族日渐崛起。进而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探索了促成这些特点的重要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考试选择人才是源于古代的“科举”。延续到今日考试作为一种制度,以其独立的体系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的考试,大致可分为社会考试和学校考试两大系统。社会考试的职能,一是选择人才,二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党校我考试的职能,一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二是评价教学质量,无论是“科举”还是目前的“考试制度”,都是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要政治工作,从什么阶级,在什么阶层中选择人才,怎样选择人才,由于各时代情况不一,每个朝代各个阶段的情况不同,所采取的制度措施就自然不同,但核心都是以保守落后的因素为对立面。  相似文献   

19.
王者清风 《成才之路》2011,(30):10-I0006
今年北大在公布推荐生遴选条件时重点强调了道德品质,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者,不得被推荐:不孝敬父母;不关心他人,从未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不良诚信记录;考试作弊、受到处分或有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而正是第一项“不孝敬父母”引发了众多争议。网上形成了两股针锋相对的意见。(《扬子晚报》10月13日) 北大把“孝”作为选才的标准并非首创,在科举考试之前,人才选取主要考核的就是“孝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实行统一高考制度已有近四十年了。当今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与基础教育等方面尽管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但它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选拔、培养的要求。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与推荐入学、单独考试等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