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程慧 《海外英语》2015,(2):44-45,50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5.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许渊冲和严维明合译的司各特的小说《昆廷·杜沃德》为例,对其翻译策略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进行归化、异化的量化描述,然后再运用具体译例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期对许渊冲小说翻译策略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探讨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策略选择问题。在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基于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原则,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有一定海外影响力的黄酒术语,译者要依据国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海外知名度比较低的黄酒品类和酒俗文化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英语世界比较陌生的黄酒典故和酿制工艺流程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鲁迅、孙致礼是现当代文学翻译两次异化思潮的领军人物,但译学界鲜见对两者及其异化思想的综合性比较和探讨。通过两者的对比研究,围绕其内在联系和差别展开探析,可系统梳理我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两种思想的时代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两种主要策略--归化和异化,是近年来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也许其硝烟还将继续弥漫下去.其中的异化翻译,作为忠于原著,传递文化新鲜血液的翻译策略,更为当今翻译界人士所推崇.本文将对异化翻译这一翻译策略进行多角度的剖析,以产出最佳译作为宗旨,从辩证法角度进一步对异化手段在源语迁移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实战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有效地处理了翻译中的文化现象,但对翻译中由于语言自身(字形、语音等)造成的绝对不可译性,如双关语、言语幽默并不能妥善应对。变通是翻译的基本属性,在文化翻译中协调辅助归化和异化策略,让严格意义上的不可译性变迁为有限度的不可译。从此意义上讲,变通是文化翻译的又一策略。  相似文献   

11.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学者对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研究中,“翻译”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涉及到巴赫金谈翻译的研究十分少见。作者以巴赫金符号学观点为切入点,对他关于语言和文本的翻译的论述作一简略概括,并潜入巴赫金论点的背后揭示其关于可译性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霍姆斯的诗歌翻译理论涉及可译性、译者条件和翻泽策略等诸多方面.本文意在以霍氏的五篇相关论文为根据,对其涛歌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除了讨论翻译的可行性外,乔治·穆南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一直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审视翻译活动,他认为翻译的可行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翻译实践方面直接论述及证明穆南的翻译发展理论,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不可译到可译的转变;第二,已译词汇的再译;第三,新翻译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可译性限度问题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指出文化翻译的可译性的理论来源于文化的普同性和兼容性,但文化的差异性即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背景与习俗、社会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使文化翻译具有限度。因此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归化和异化的补偿策略,使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可译性问题     
可译性是传统翻译观的范畴,它基于一个假设:原作有终极意义,可译性就在于完整无缺、毫不改变地加以再现,否则就是不可译性。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和语言游戏观出发来研究可译性问题,可以引申出这样的观点:在语言游戏观下,翻译变成了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它客观地存在着。翻译并非终极意义的再表达,而是在视域融合下的合理的意义阐释活动,而作者意图和作品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异,由此消解了可译性概念。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梳理了翻译界关于可译性观点的基础上,文章首先肯定了文化的可译性,而《红楼梦》中大量文化因素的成功翻译也证明了这点,同时指出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文化的可译性只能是个限度的问题,这是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和探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寻找其解决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译者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和实际的翻译技巧为我们进行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最后指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损失不可避免,但随着文化交流和渗透的不断深入、译者自身文化素质及译文读者对异域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文化可译性程度必将越来越高。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发展形势下,把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介绍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