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7-119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语言间的共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因此,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了翻译的理论基础,"译"是翻译的前提,"趋近"是翻译的必然。论述了翻译可译的理论基础,并指出翻译是不可能对等的,只能是原文和译文的无限趋近却不能实现完全的等同和等效。  相似文献   

9.
《译者的任务》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但其翻译理论内容晦涩艰深,因为原文是德文,之后被多次翻译为英语、汉语等多个版本,使得本雅明仍然面目浑浊,该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次解读,对该文中的"可译性"观作深入研究,理解其"可译性",与传统"可译性"的区别,并阐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大颠覆。  相似文献   

10.
曾彦凝 《教师》2012,(35):110-111
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翻译的本质问题之一——可译性的探讨古来有之.各时期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重点梳理了语言学派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可译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研究发现,两种翻译理论均强调翻译既是可能的又是有限度的,但二者在解读可译性问题的层面以及认定导致不可译的原因方面有所不同,对于可译性问题的倾向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可译/不可译”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静夜思”的外译,分别从形而上与形而下视角对“可译/不可译”展开讨论。简言之,可译/不可译主要取决于可说/不可说之上。在形而上层面,可译性是第一位的;在形而下层面,可译与不可译处在互以对方为生存条件的关系之中。可译之度不仅是不可译,同时也是可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静 《海外英语》2014,(11):140-143
Recognizing translatability instead of untranslatability is of significance, since a wide-spread recognition of untranslatability may daunt the efforts of translators. The paper approaches the question of untranslatability thorough categorizing untranslatability into different groups and then examining untranslatability in each group by analyzing some typical examples from David Hawkes' translation of Hong Lou Me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w David Hawkes translated the untranslatabl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real untranslatability is rare, while translatability rules.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绝对不可译性。本文从《红楼梦》选段再看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认为翻译中可译性是相对的,翻译可译性有天生的限度。  相似文献   

16.
除了讨论翻译的可行性外,乔治·穆南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一直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审视翻译活动,他认为翻译的可行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翻译实践方面直接论述及证明穆南的翻译发展理论,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不可译到可译的转变;第二,已译词汇的再译;第三,新翻译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义的非对应与不可译现象 ,是翻译中的难点。对此 ,我们必须坚持可译论 ,又得承认可译的有限性 ,运用借鉴法、意译法、加注法等方法解决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18.
对翻译本质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多是总的概括。本文在赞成翻译综合派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翻译应更重视艺术性的观点,并从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以及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