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倩倩 《声屏世界》2022,(2):102-104
近些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其在网络空间表现为极端情绪和网络暴力,在现实社会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并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危险性极强.文章从个人、媒介、传播机制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个人机制下群体心理和网民群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是关键;媒介机制下媒介的普遍性、开放性、匿名性特征和选择性信息接触、"回音室效应"进一步促进网络群...  相似文献   

2.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规范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社会学中的身体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媒介身体叙事话语中所体现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权力支配关系.通过对身体的社会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体的生理差别如何建构起社会性别的观念,以及性别暴力如何通过媒介的身体叙事得以表达和强化.女性的被压制与抗争借由身体这一符号象征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女性身体因此成为受辱与反抗的双重之域.本文以具体的媒介报道案例为语料,通过对媒介话语的分析,剖析当前社会深层心理中存在的或隐或显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媒体、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暴力愈发肆虐,如今的网络暴力将现实与网络虚拟连接起来,使其影响力和伤害程度比刚出现时扩大了许多,对于接触网络最为频繁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暴力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的媒介素养,本文针对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暴力的大致发展过程是:首先通过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而引发网络"义举",继而多种媒介参与,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最后,网络暴力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6.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兴起,但由此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谩骂"引起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暴力出现的新的特点、效应、社会控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本文即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7.
张孟 《新闻传播》2023,(17):43-45
随着“女车主维权”现象的凸显,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大众传媒对“上海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传媒借助多媒介文本进行共时性演绎与历时性编码,完成对“女车主”媒介形象的符号化过程,指出这一建构过程造成社会性别异化与暴力模仿行为的社会影响。这在新时代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背景下,或将对大众传媒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规范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章。[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从媒介传播看文革时期大字报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字报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产生的,作为当时影响力极广的传播媒介,大字报的传播极具特色。本文将从大字报的传播模式、媒介工具性、媒体异化、符号暴力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字报这种特殊的媒介在当时舆论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和媒介特征。现今网络作为一种民间媒介,具有同样的的虚拟性和表达自由等特点,因此大字报的研究对于在探讨现今网络作为把关滞后的非理性媒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根源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海量传播,"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到来,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这既使网络舆论发挥了采集民意、汇集民智的积极作用;也引发了网络社会的严重问题——以非理性"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信息碎片化等多重原因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但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新媒体时代下多方媒介素养的缺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加强政务部门、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源头解决网络暴力,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袁博  石静 《今传媒》2016,(9):32-33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趋多样化,媒介的暴力呈现与现实生活的暴力图景之联系也日益复杂。近年来,校园暴力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关论争,从媒介暴力的定义入手,通过大众媒介的特点来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并借助数据与调查寻找出媒介暴力与受众攻击行为的关联,以便寻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玉芳 《当代传播》2011,(1):129-130
人肉搜索因具有网络传播便捷性、主动性、广泛性、全面性等特性,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舆论监督的新型手段和工具.追求公平正义是公众人肉搜索的动因.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侵犯个人隐私、进行人身伤害等网络暴力现象,需要加强法律规制以及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角色塑造描述、角色功能性倾向、角色性别气质三个方面,对2009年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构建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当今电影媒介对女性的性别规范以及身份认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媒介与性别理论这一传播学研究领域,挖掘媒体背后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指导媒体提升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郭金金 《今传媒》2016,(2):48-49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社会上很多人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媒体,认为媒体的报道导致了更多的现实暴力.本文以校园暴力事件为基点,对媒介暴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的关系,认为媒介暴力并不一定会导致现实暴力,但也要防止媒介暴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暴力负面影响的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16.
网络编辑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介质量和用户的媒介体验。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需要得到相应提升。本文分析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职能定位及媒介素养新要求,阐述提升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暴力"的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使用者的权利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切入,分析在媒介暴力事件中,媒体与网民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权利的赋予与僭越,研究在媒介暴力现象的整治中,大众必须明确自身所享有权利的边界,以及在获得自由的同时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刘婵君 《新闻世界》2012,(10):174-175
电影《搜索》讲述了一位刚得知自己身患淋巴癌的女白领在公车上不让座遭到曝光,被人肉搜索进而遭到网上恶意攻击,最终选择自杀的故事。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新媒体时代,作为参与者乃至发布者的公民在参与网络事件时,仍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以致酿成网络暴力等诸多不良影响,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刘迅  岳莹 《当代传播》2013,(1):102-103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影评主体的多元性深刻影响着影评和电影互动记忆彼此的创作及价值取向.本文在充分肯定网络影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切入点,聚焦网络影评的主体建构,以主体的意识、能力和导向为向度,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对于网络影评人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以适当、适度的方式引导网络影评人自主、自觉地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刘建华 《传媒》2016,(7):94-95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极大利好,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媒体全球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了更多需求.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传受方式,媒介融合极大提升了人们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与传播权然而,这也是一个危机空前频繁、剧烈的时代.在这个思想观念多元的社会,利益受损随时会引发不同形式的社会运动,乃至暴力冲突和政治制度更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