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芳 《出版广角》2016,(17):82-84
《北方的纳努克》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纪录片,《冰冻星球》是当今电视纪录片中自然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代表。《冰冻星球》有着强烈的对《北方纳努克》致敬的情怀。通过对两个文本的对比,笔者发现,二者都是探险与电影相结合的产物,并都在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探险精神;二者因选材的相似而在主题上有所相关,但是由于时代语境不同,其主题又有着明显差异;在制作意识上,则体现制作者从隐身到现身的模式变迁。  相似文献   

2.
《北方的纳努克》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他的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制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极其恶劣的环境,还开创了很多在叙事和拍摄等方面的技巧,并将之延用到以后的纪录片制作中,给予了后人诸多启发。叙事学理论发端于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被渐渐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开始纷纷运用该理论来研究纪录片的叙事元素或叙事策略,本文试从叙事主题与风格方面对《北方纳努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2年,弗拉哈迪完成了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纳努克》,他花费了10年时间拍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极地生活。《纳努克》也许是最早关注人的自下而上状态的纪录片。从那时起直到今天,纪录片虽然经过  相似文献   

4.
画框中,一位纳努克人向摄影机走来,在冰面上凿开了一个洞,并放下自己的鱼线等待.于是摄影机也开始等待,观众也开始等待,直到这位纳努克人钓上鱼.这是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拍摄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中一个经典镜头. 一个男人在床上睡觉,整整六小时,没有任何对白和剪辑.这是波普艺术倡导者和领袖安迪·霍沃尔在1963年拍摄的纪录片《沉睡》.  相似文献   

5.
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烙上了“人主义”的印记。现在大家一致公认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它完成于1922年,记述了一个叫“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的形式,表现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普遍认为始于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也有的人认为独立制片人吴光1990年的作品《流浪北京》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已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自从它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就带有非常鲜明的人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徐理亚 《新闻世界》2010,(8):323-324
《藏北人家》通过"再现真实"的拍摄手法,以生活在4700米高原上的措达一家为线索。记录了远离现代文明的另一种古老文明形态——畜牧业文明。通过"再现"这种文明形态下的普通人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这部影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彭燕飞在仲国电视》(98.2)撰文,对人类学题材的纪录片进行思考。作者认为,《最后的山神》、《沙与海》、《回家》等一批作品与国际上的经典作品《北方的纳努克》、《巴卡丛林中的人们》等均在远离文明态的现代地带倾注了人类学关怀,体现了纪录片取材策略的两个转变:世界意识和真诚的受众关怀。主要体现在:1.边缘化题材本身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将边缘题材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明形态的现在时关注,使其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代意义。2.边缘化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生存发…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12,(23):37-38
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是民族志影像的开山之作,此后,理斯芬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国内近二十年来的纪录片,如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武汉记者陈为军描述艾滋病人生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央视大型的纪录片《再说长江》等,均在不同层面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各自的诠释与延伸。  相似文献   

10.
1991年快要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本刊的主办单位北京广播学院教学科研取得了新的成绩,它的教师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绩似乎更令人注目,其中突出的要算是宋家玲执笔编剧的巨片《周恩来》和王海兵等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周恩来》影响极大读者已经很熟悉了,《藏北人家》获今年四川国际电视节唯一大奖“金熊猫”奖,并入选1992年1月中旬在法国戛纳举行的国际电视节。这两部作品都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现在我们将有关的三篇文章编发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人类学与纪录片是两个本体,而在一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文化属性与影像的本体属性同等重要.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历时两年摄制的《第三极》是一部大受好评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基于受众本位的视角,以5390条影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1软件工具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第三极》的成功得益于参与关系的建立、生态文明的传播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联动,但也存在人类学方法论缺失的问题.为了使相关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能进一步发展,建议基于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出发,深描研究对象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社群文化.  相似文献   

12.
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1922),以长镜头和展示影像表述的“透明效果”著称。弗拉哈迪创作手法的渊源来自他所直接观察的爱斯基摩人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象牙雕刻师将创作过程理解为观察、揣摩创作材质,继而“发现”暗藏其中的“精灵”,对弗拉哈迪来说,“发现”以镜头对真实的观照和呈现为基础,“精灵”则是真实世界中隐含的意义和价值。①《北方的纳努克》并不是完全忠实于现实,而是浸淫了创作者主观的构想,对事实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重构、变形和创造,体现出创作者所赋予的诗意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远在北京的家》与《回到凤凰桥》两部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来自安徽农村的年轻女性,记录了她们进京务工的不同生活境遇。两部影片通过对真实细节的捕捉,展现出被摄对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同时,恰到好处的解说语言与画面形象相得益彰,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纪录片整体。虽然在题材选择、细节表现和解说上存在诸多相似性,但由于叙事角度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差异以及音乐、音响运用的区别,又使两部纪录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通过对两部影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20世纪90年代我国独立纪录片与体制内纪录片的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引人关注的自然大片.一部为中国导演陆川执导,中外联合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2016年8月12日在国内上映,取得了6633万元票房,①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另一部为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共同执导的《地球四季》,影片2016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好评.②两部影片同属动物题材的自然电影,从制作手法来看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融合,即拍摄期间,全部以纪录片的方式客观记录和拍摄,最大限度保留和还原动物的原生态表现;在制作期间,运用后期剪辑技术,将前期拍摄素材剪辑成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剧.除了类型相同,较长的拍摄周期、精良的制作团队、震撼的视觉呈现、明星配音阵容等相似点都很容易让人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然而,笔者发现,两部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桂霖 《东南传播》2021,(12):127-129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专题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格里尔逊模式在我国电视专题片中已然形成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种"程式"同时也对纪录片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桎梏,但非虚构依然是其重要的基础."搬演"与真实的二元关系、"上镜头性"以及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契约"在纪录片叙事中的新涵义依然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用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来纪录生活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相当于报纸、广播的通讯和特写,是电影纪录片的延续和发展。“纪录”是它的灵魂,“纪录”是它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本质特征。最早的电影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这部1922年完成的电影纪录片,记  相似文献   

19.
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类型。最近20年的纪录片创作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尝试。本文在对《大国崛起》和《中国崛起》两部中外同类型纪录片进行文本、镜像层面横向比较的同时,也对民族志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表现和启示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藏北人家》,在199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唯一一个大奖之后,于1992年1月,又入选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由于评委对西藏问题的真实情况普遍缺乏了解和关于纪录片的某些偏好,该片未能获奖。但是该片播放后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将出席这届戛纳电视节的该片编导之一王海兵同志所写的各方反映一文编发于下,也许对于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国际走向有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