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刚参加新闻工作时,我跟一位同事讲:"我爸爸很喜欢你的文章,说你写得不错。"他的眼中马上有了亮光,问:"你爸爸干什么的?"我回答:"做点小生意,初中读了一年。"他眼中的亮光马上黯淡了一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父亲是位老师,是知识分子,或许这位同事会更高兴一些。但我的想法与这位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的采访中,由于文化差异,生活条件不同,导致了许多农民朋友不喜欢和城里人交流,对于采访更有一种内心的抵触心理。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开始学习采访的。从2007年1月1日甘肃农村广播成立那天起,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脚踩在黄土地上,奔走在陇原大地的乡村里。甘肃农村广播的立台宗旨就是,说农民的话,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记得当时创台之初总监的一句话是,一群来自城里的姑娘小伙,一起办起了一家对农的电台。然而,刚刚走出校门的我们,在采访中不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尴尬的境遇,回答我们的一般都是"我没有时间""不要问我"。对  相似文献   

3.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4.
杨德超 《青年记者》2009,(14):43-43
去年大蒜行情一路走低,我和一位同事到金乡采访了解大蒜价格。到了村里,村民知道省报的记者来了,很多都围了上来,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明年大蒜价格会怎样?”蒜农们眼里满含期待的目光,成了压在我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反映基层农民的心声,做农民喜欢看的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5.
评论要积极地面对热点、正确地处理热点。作为一个评论员,要注意把握一些处理热点的规律性的东西。 一、评论不能回避热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出现这样那样的热点是一个正常的规律。党报的评论担负着特殊的导向责任,面对热点,评论的态度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应当有大的作为。疏导一个热点,就是把党的工作和事业向前推进一步。特别是有些热点问题,时间跨度长,空间覆盖面广,应当成为党报评论关注的重点。比如,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近几年,群众集体上访、围堵党政机关、报复基层干部等问题时有发生。干群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6.
进入数码快印这个行业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2003年,我哥在中建系统的一个子公司上班,当时单位同事总是抱着大捆小捆的图纸跑很远到一个很小的文印店去复印,还不管取送,当时就想要是有一个复印图纸的地方能管取送就好了。我哥感觉这是个挺不错的机会,我当时还在老家上班呢.听我哥召唤,立刻办了停薪留职,来到北京。我哥借钱买了台施乐的工程机,租了间平房。等我一到,汉博达的前身就算开张了。  相似文献   

7.
我于1994年3月由组织安排到县档案局工作,此前,我先后在基层乡镇、县妇联工作,对档案工作接触不多,县委调我到档案局任局长时,当时确实也曾迷茫过、动摇过,不愿意到档案局来,领导、同事们多次同我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我也找档案部门的同志了解学习,逐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便坚定了  相似文献   

8.
认清现实:走出心理"亚健康"的起点 2000年6月社会学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一家地市级媒体工作.之前其实对新闻单位没有什么具体印象,甚至都没到新闻单位实习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在读书时也有几篇文章公开发表,于是找工作时就斗胆找到了新闻单位.没想到,刚工作一个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记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着,业务日趋熟练,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雯文 《中国记者》2012,(9):58-59
"所有的画面一直在抖" 刚刚毕业的丹,在一家电视台法制节目做调查记者."那是我第一次偷拍,心情紧张极了."谈起第一次暗访经历,丹记忆犹新. "我们接到举报电话,有一家药店违规卖生活用品,还可以刷医保卡.领导派我去做暗访,我用的是手表偷拍机." "我当时心里非常紧张,却要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和别人说着话,然后举起手腕,将架上的生活用品拍摄下来."丹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暗访任务.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人,出生在峡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祖父和父亲都非常热爱收藏,但由于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们的收藏也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活用品.耳濡目染下,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收藏.我当过18年的兵,1974年入伍后,当时部队的政治学习让我对毛主席的热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除去必需的日常开支外,我将部队发放的微薄津贴开始全部用于收藏毛主席像章、著作等红色档案.改革开放后,我已经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为了有更多的资金支撑收藏,我辞职下海办了从事高速公路护栏修建工作的企业,基本上是护栏修到哪里,我的红色档案收藏工作就做到哪里.为了搞红色档案收藏,我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我的收藏热情都出自于内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伟人的热爱与崇敬,还有对为新中国成立奉献终身的革命前辈的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11.
8年前,我和我的同事完成了OCLC第一篇会员报告《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当时我们的目的是了解正在增长的网络信息消费者的态度和习惯。报告中我们探寻在早期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的三个主题:自助服务、用户满意度和无缝连接。该报告的研究还是非常肤浅的,但是它引发了大量的讨论,OCLC也出现了对信息消费者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2.
桌上这摞厚厚的校样终于签字付型了,两份校样,一份原稿,不知翻了多少次,一遍遍总是不放心.但最后还是必须送出去,否则印刷时间就来不及了.出版部的同事催了好几遍,印厂的师傅在下面等着,怀着激动还有几分忐忑的心情,我抱着凝聚了我以及各个环节同事们心血的付型样来到出版部:尽快把蓝图打好,我要最后审核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回顾收到书稿的45天紧张工作,感慨颇多.出版真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设计、校对、排版、美编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编辑就是有再大的本事,那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从交稿到付印只有短短的40多天,但本书的选题初步形成却是在2011年的春节.促成我想法雏形的是那次春节回老家过年.我爱人的老家在江苏苏北农村,春节正是一年中最冷最难熬的时候,所以我们总是在温暖的北京过年.  相似文献   

13.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总以为没人看得起短消息。因此写作时就宁长勿短。2001年插秧时节.我在姜堰市华港镇采访中发现,一些田头呈现由一派忙碌景象:农民们正在地里采摘各种蔬菜,一辆辆停在路边的大卡车和农用车正在等待装运。据了解,四五个小时后.这些新鲜蔬菜就可运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有的经过紧张加工销往台湾等地,像这样的“田头市场”仅半年时间的销售总额就可达30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同事小王是个在办公室里极受欢迎的人。他有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还不错嘛!”在紧张的气氛中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那天,同事李大姐冲进办公室,一屁股坐下,拿着手中的考勤卡气喘吁吁地抱怨:“没见过这么‘肉’的司机!我比平时早5分钟出门,那个‘面瓜’司机,赶上了所有的红灯,害得我下车一阵猛跑,8:58打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心理学指出,越是新鲜的新闻,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和愉悦心理,越能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新闻角度亦然.同一新闻事实,如果选择的报道角度陈旧老套,“嚼别人嚼过的镆”,就很难引起新闻受众的注意和兴趣,至多只是作一般化的了解.但如果报道角度新鲜脱俗,出奇制胜,它就会在受众中激起很大反响,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比如反映干群关系的新闻稿件,常用的角度有干部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干部虚心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干群团结,齐心协力,共同致富等等.如果我们能跳出这些框框,谋求一个更好的角度,效果可能更好.如农民日报有过一篇报道,完全跳出了这些老框框,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标题《农民查市长》,报道说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但很有个性特征的普通农民,骑车15公里,专程赶到一个村庄,去了解市长是不是真正在那里蹲点办实事,结果让他满意而归.这一报道,后来之所以能被评为1990年度全国好新闻,重要原因就是它有一个反映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新鲜脱俗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始,我从深度新闻报道栏目转入生活服务类栏目工作,从新闻追踪的紧张刺激和分析报道的理性深度忽然转入实用性节目的相对平淡。在适应“时差”的同时,我与同事们一直在探索把深度报道的一些理念、手法引入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可能,体验类节目就是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它的一些成绩以及许多不成熟的问题都对生活服务类节目报道深度的拓展和表现手法的革新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198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要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叶挺将军摄影作品展览》。我是解放军报的见习记者,报社把采访这一活动的任务交给我单独完成,我着实心里很紧张。我能行吗?当时我只是一个“见习”的“小记者”,虽然从事新闻工作已有好几年,但直接采访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还是第一次。同事们见我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安慰我说,没事,李鹏总理很平易近人,挺和善  相似文献   

18.
《血色湘西》是我2006年接拍的,也是我的第一部电视剧。回忆起来,往事一幕幕都浮现眼前了……常常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会有一些幸运的事降临在我的头上。能够出演《血色湘西》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是我同学帮我送的资料,我自己没有太多想法和准备,突然就被通知去试戏,当时试的都是“月月”的戏份,而且每次去都是临时看本子,几分钟后就开始正式试戏,心里很紧张,不过很快就投入了状态。可能是几次试下来导演觉得我算及格,就给了我整个剧本。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主持了对受到错误处分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的甄别平反工作,不仅调整了当时紧张的政治关系,也推动了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在邓小平理论的孕育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我于1994年3月由组织安排到县档案局工作,此前,我先后在基层乡镇、县妇联工作,对档案工作接触不多,县委调我到档案局任局长时,当时确实也曾迷茫过、动摇过,不愿意到档案局来,领导、同事们多次同我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我也找档案部门的同志了解学习,逐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便坚定了干好档案工作的决心。由原来的不愿意干,到安心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