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咬嚼字》杂志社给今年的春晚“咬”出了28处字错误,不少读称赞他们“咬”得好,希望他们以后“每月咬”、“日日咬”。这是《咬嚼字》杂志社主编郝铭鉴近日对媒体记说的。  相似文献   

2.
《读库》自2006年出版以来,在品质与销量上都获得成功,学界对其研究颇多。但目前的研究维度集中于编辑中心制和《读库》文本分析,较少从产业链角度来讨论。本文通过研究《读库》的产业链,分析其上游的核心产品开发,中游的推广与销售,下游的产品拓展,发现《读库》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以品牌为核心,瞄准蓝海市场,构建了良性的长期盈利模式,并认为其成功模式能够向整个杂志书产业推广。  相似文献   

3.
《出版视野》2010,(1):44-45
一、最色的汉字“姦” 这个字读“奸”,好似奸的异体字。《说文》解释为“私”“窃”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色情和暧昧的情调。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再三强调规范使用汉字的同时,一个不知“姓甚名谁”的汉字悄然登上各类媒体,这便是让读者、听众和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俬”字。“俬”字的出现常常与“家”字相连,构成“家俬”一词。“家俬”到底为何意?在查遍了《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权威辞典之后,既没有“家俬”一词,也不见  相似文献   

5.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6.
据笔者所知,不少读者是比较喜欢读文摘报刊或有些报纸的文摘版(栏)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摘稿常常只抓住一个“新”字,忽略了一个“实”字。因此有人说:“文摘”只能看做专载国内稿件的“参考消息”。例如湖南《文艺生活》1986年第8期刊载的“当代传奇”《陈毅与被处决的市长》,纯属胡编乱造,可是这篇稿件不仅几家专登文摘的报纸迅速  相似文献   

7.
古人“名”“字”的命名注意到了异读字的干扰。我们对《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四万多人名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名”“字”存在异读者不足三百。但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义,字音的异读有时为了字义或其他因素而不得顾及,故古人名、字中也存在部分有异读音的字,这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古人命名的含义等带来不少困难,也易造成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通讯员的来稿时,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类句子:“我随手撸了撸额上的汗珠”;“他直起了腰,撸掉了脸上的汗水”。句中的“撸”字,读什么音?有何含义?照“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似乎可以读“鲁”。但要说出这个字的确切意思,就有些麻烦了。其实,这个“撸”字不仅普通字典里查不到,就是收字较多的《辞海》、《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显然,这个“撸”字是通讯员生造出来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9.
洋八股、党八股和“四人帮”的帮八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空而长。直到今天出版物中的“水分”仍然不少,有时明明是九万字的材料,偏要硬拉成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东西,结果就象马克思当年批评拉萨尔著作时所讲:“长篇巨页,小字密行,满纸都是糊里糊涂的话”。最近读了一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彭总身边》,深受教  相似文献   

10.
谈起老年期刊的宗旨和特征,十有九人会说,无非是一个“老”字。这话似乎也不无道理。期刊的性质是“老”字号,刊名上大多都带着个“老”字,如《中国老年》、《老人天地》、《山西老年》等;有的刊名中虽然不见“老”字,但也是“晚霞”、“晚晴”、“夕阳”、“金秋”之类象征着老年的字眼儿;期刊的读对象当还是以老年人为主。于是,老年刊物无论从刊名到读,从内容到形式,一切皆“老”了。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解放军画报》阅读方式的调查。在100份问卷中,有41位读者认同“看”画报,有59名读者在“读”下面打了“√”。读者普遍认为,现在的《解放军画报》比以前信息量大,内容更丰富了,他们已不是过去简简单单地看画报,而是耐人寻味地读画报。由“看”变“读”,一字之变,却反映了《解放军画报》三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5月28日,海豚出版社在书博会上隆重推出2011年最新版《中国读本》(修订版),并举行苏叔阳新书现场签售会。苏叔阳撰写的《中国读本》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读本体文学”。这部以十几万字写就的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普及读物,文字生动,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三昧》编辑部:近读《新闻三昧》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发现差错较多,似有不忍卒读之感。翻开首页,《卷首语》中便有三处错误,“俗知说”应为“俗话说”;“帮且”应为“帮助”;“折台”应为“拆台”。第24页《企业报动态》头条标题中“编较”应为“编校”。第32页标题“《海五》创刊号”应为“《海王》创刊号”。在此文的其他行文中还有不少错谬之处.不一一列举。《新闻三昧》一直是我们企业报人员学习业务  相似文献   

14.
纵观武汉报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办报现象:自去年《楚天金报》率先推出“真情倾诉”专栏以来,不少媒体竞相仿尤,纷纷推出相关栏目,情感倾诉类的专副刊在武汉报界风行一时。 然而笔者在与不少读者交流时,他们更多地是称赞《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蛮好看”、“读起来过瘾”,而且不少读者专  相似文献   

15.
问:在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调整了几个字? 答:《简化字总表》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时共调整了五个字:即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而成为规范字;“瞭”原简化为“了”,这次的调整是:读liǎo(了解)时仍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潦”,不再简作“了”。问:为什么要调整这些字呢?  相似文献   

16.
长短浅说     
我在与爱好写小说的同志接触中,不少人说:“千儿八百字的作品写起来没意思。”其理由是:篇幅太小,内容装不了多少,情节也展不开,更谈不上刻划人物,描写景物了。还有的说短的没份量,读者读了没印象。在我接触到的稿件中也发现,不少作者虽然在作品的题尾注上“小小说”、“微型小说”之类的说明,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都在三、四千字以上,也可能是上述原因吧!写短的真的没意思和没有份量吗?我看不尽然。鲁迅先生的小说有许多是千二八百字的。如他的名著《一件小事》,只有一千一百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注音版《论语》(2002年9月版),是专门给小孩子背诵用的,其中“曾”字的注音却有些问题。因为是给孩子读的,所以应该予以纠正。《论证·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以上二句中的“曾”,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均注为c啨ng,很可能是受成语“曾几何时”的影响。但实际上,这里的两个“曾”字都不应该读c啨ng,而应该读z叆ng。《汉字大词典·日部》“曾”收有以上两音,但在c啨ng音下有三个义项:①副词。尝;曾经。②深。③通“层”。而在z叆ng音下有9…  相似文献   

18.
业余时间读文写字是不少人的爱好。我虽然不敢跻身文人行列,读文写字却也占去了一多半的业余时间。可笑的是,我虽然不敢自诩文人,却有一个文人的“毛病”:好咬文嚼字。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处书法展览,其中一个书法作品是录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的隶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升处有人家。”对于其中的“升”字我觉得不对劲儿,后来去一家书摊儿翻阅了一本少儿读物,上面的这首诗里也是“升”字。我不罢休,反复索证,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阅”与“读”两个字入手,介绍了浏览式与精研式两类阅读法,并结合“书”与“网”的阅读与利用,探讨了阅读推广馆员的“知”与“能”,力求在网络时代建构以阅读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多种知识融会贯通,知行合一,更好地投身到阅读推广的实践.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中期,记不真是否1957年,我在古典文学出版社供职时,曾经责编过吴小如的《读人常见书日札》;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了《常谈一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两书的书名都带“常”字,看来他喜欢这个“常”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