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笔者以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个行动研究过程的分析,探讨了“本土化“理论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得以建立的前提、影响要素和可能的途径。笔者通过此次行动研究的过程,发展了一个“理性选择“图式,借以说明为了实现社工专业教育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尝试按照能力建设优先、专业素质优先、社会需求优先的理性原则来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准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与中国社会这三对关系,以迈向社工专业化、本土化、职业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长春市3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提出了“对专业实习环节缺乏监控机制,是引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本土化缺失的瓶颈”这一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发展的理性透视--香港考察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理性透视,反思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本土化问题,结合香港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考察的实际,明确提出我国地方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理念、学科定位和学科切入点问题;首次提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社区领袖"、"社工"专业教师的学科责任应当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生产力"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社会工作人才本土化问题着重从学科、专业教育、学科实践方面进行探讨,明确提出了“社会工作学科本土化作为一个社会实践过程,正在经历一个移植与消化、定位与扎根等两个主要阶段”,“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载体专业能力做出客观评估问题”,“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建设需要从学科高度进行实践引领”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5.
认知并把握内地高校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发展状况,是建设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的客观依据。笔者通过对吉林省设置社会工作学科专业高校的实际调研考察,认为吉林省高校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既有优势,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从制度与政策、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思考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发展迅速,其发展过程历经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选择过程。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若欲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历史责任,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亦应当从边缘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社会服务工作也愈加备受关注,社会服务水平的专业化与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除理论本土化外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高效培养具备专业理论同时拥有实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模式是目前全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又以"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是较为新颖的一种,即高校与社会服务部门合作共建。"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教育是指进行以社会工作职业化为目标的资格教育,明确地把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注重实践、实训及实习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以实操为最终考核目标的专业,理论教授与理念的传导固然是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基础,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的服务项目中,并以有效的服务项目立项和执行为根本,考察社工与同工、志愿者等同为提供社会服务行业的区别,即职业化、理论化和专业化。然而中国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长期以来均是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作为主要培养手段,即使有个别高校开始关注社工专业的实操训练,但由于实操平台的欠缺、硬件设施的滞后、实训与课堂教学的课时冲突等等问题的存在,都提醒着要推动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社工专业人才,以"实务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新型教育模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后生快发”的中国社会工作随之出现了本土实际与外来经验的“两层皮”现象。社会工作教育本身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引发了教育降维,致使实践教学出现诸多“割裂”现象,迫使社会工作教育转型。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通才教育”基础上,充分整合地缘发展、教育类型等资源优势,在学校场域内形成问题导向、学生中心、教师结点、感—悟—行—建的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工作特色化教育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模型。  相似文献   

9.
郑蓉 《丹东师专学报》2010,(2):28-33,42
改革30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简单回顾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专业教育的目标、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教育的本土化等方面反思了社会工作教育在过去30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探索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结构、规范课程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模式基本上属于“社会中心型”,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教育先为人的发展服务,后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选择制度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较大的冲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顺利推行有赖于高校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深入分析社会、专业以及专业教育三个维度的转型发展为基础,从现代化、融合化和本土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阶段,但理论滞后于实践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困境。沉浸式教学在连接理论与实践、促进二者的相互转换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工作教育改革可以尝试从教师沉浸式“教”与学生沉浸式“学”中作出持续性探索。教师需要从教授内容的多样化与前沿性、教授场景的本土化与社区性、教授方法的多元化与互动性层面进行持续性教学改革;学生则要从自觉吸收专业知识、兼顾专业人文习性、明确任务与过程目标方面进行积极性调适。社会工作教育需要教师沉浸式“教”与学生沉浸式“学”相统一,将理论知识嵌入实践中,与实践者进行反思性对话与融入性探索,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理论,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它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动力和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激励教师不断超越“有限性”。从教师自身来看,教育信念的养成要还原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注重理性认知、实践反思和意志凝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的真正萌芽,内地高校始于80年代中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下以及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下产生的。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概念模糊;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专业人员极度缺乏;本土化的道路仍十分遥远;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方面的人员沟通不畅。因此,应:心理教育课程化;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心理教育;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的关系协调共进;高校心理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心理教育的职业化与本土化进一步发展;心理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门的职业。中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面临着专业工作失范、专业基础不牢、理论研究滞后等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构建独具特色的社会工作保障系统,专业教育突出职业化与应用性,加强本土化与个性化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社会工作机构的调查,发现广东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技术教育、价值教育、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推动整个广东社会工作教育,作为高校应该以技术教育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以价值教育为核心,彰显专业特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增强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当前艾滋病的威胁依然严峻,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潜在的艾滋病威胁对象,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教育,势在必行.文章将重点定位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上,从高校开展艾滋病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优势,阐述了社会工作学生在高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具体实践,最后尝试着探索出一条能促进高校社会工作学生更好地介入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存在着实务课程缺乏、督导指导不足等问题,而陶行知强调实践的作用和强调外来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等理念为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提供了重要帮助。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入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有助于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任务的明确和理性对待书本知识,更有利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教学做合一”和教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是当前教育学界学人的众望所归。然而,从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西学”的影响,以致于我们不能实现教育理论研究在元理论或元话语层面的本土化。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即在西方的元话语或元理论与中国的本土实践之间构建中层理论以实现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在中层理论层面的突破需要研究者要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对待“西学”、深入本土教育实践和有本土问题意识、具有世界性视野、珍视本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经济类教育布局缺乏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定位差异不明显,与市场的多层次需求结构发生错位,影响了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高校经济类教育的布局层次,形成地区和层次的差异化定位,是优化经济类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理性选择。这种本土化和民族化探索与国际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