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中,薇拉·凯瑟运用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来叙述和书写女性,以父权制下的男性文学传统为障眼法获得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东尼娅是融合了女性气质和男性特征的人物,虽然处于被叙述、被书写的地位,却处处彰显她的女性主体权威。通过作品的分析,文章旨在阐明作者在深厚的男性文学传统中,通过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颠覆传统社会权力运作中的男性主导权威,建构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权威。  相似文献   

2.
玛丽·雪莱的短篇小说《永生者》,延续了其经典之作《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化叙事。在《永生者》中,通过男主人公温兹自身的叙述,玛丽·雪莱对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进行了类似于《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的怪物化叙事,将他们怪物化为《永生者》里的怪物。同时,在女性人物的叙事建构,玛丽·雪莱也通过对西方父权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叙事呈现,对其中女性人物进行了怪物化叙事。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郁达夫《迟桂花》的评论有争议,本文把小说主人公"莲"看做一个内涵复杂的意象,借助叙事学理论细读这篇小说,还原其以女性形象塑造为支点、宣泄心灵压抑、寻求人性升华的叙事思路,指出小说叙事强调男性的反思和升华,女性仅仅承担了引发反思的中介功能,这既可以看作郁达夫的一贯的叙事策略,也体现了其小说创作的某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原因。仅从女性视角分析来他们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女性依附于男性,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天堂》体现了非线性叙述和开放性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叙事的片段化、多次反复性等叙事手法,是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破碎"历史的解读;小说中的叙事空白,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男性声音与女性声音交替错杂,促使读者充分参与文本的建构,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刻体会莫里森对黑人祖先那种既骄傲又沉痛和担忧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颇有才情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成长、成名都受到鲁迅的极大帮助和鼓舞,她也潜心学习鲁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文章从短篇小说《手》入手,探讨萧红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对鲁迅的师承,更就萧红在叙事模式和女性解放方面对鲁迅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叙事模式方面,萧红巧用第一人称“我”“我们”进行多视角叙事转换,游刃有余地表现主人公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萧红继承鲁迅基础上的开拓。在女性解放方面,萧红在女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女童王亚明为视点,关注女性命运,揭示女性悲苦的根源,指出了女性解放的教育方向,那就是女性自我教育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他一生都在追求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明天》、《祝福》、《伤逝》被称作"妇女命运三部曲",鲁迅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观照。本文简要例证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其创作背景并探讨他是如何为女性走出內囿困境和挣脱传统桎梏指明道路的。  相似文献   

8.
从性别叙事学角度分析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的叙事策略。《守望灯塔》采用框式叙述结构讲述了女孩银儿和灯塔建造者巴比·达克两个不同故事。温特森以女性视角叙述银儿自身的故事,以男性宏大视角和女性私密视角交替讲述达克的故事,从而形成两个性别不同的叙述声音,最终女性叙述声音超越了男性叙述声音,实现了性别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从男性叙事的角度去看待《伤逝》 ,其主人公涓生的悔恨和悲哀 ,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鲁迅以男性的眼光来看待复杂社会人生与爱情之后的一种无声的叹息 ;同时《伤逝》的题材又是对古代“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的因袭与创造。  相似文献   

12.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该小说的一大特点是性别化叙事的运用。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分析解读小说主人公悦子的第一人称回忆叙事。叙事者悦子通过性别化的叙事声音对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借用叙述视角转换再现包括自己在内的边缘女性群体的生存现状。小说批判了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男性中心主义、白人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同时也体现了同属边缘的少数族裔作家石黑一雄融入西方文坛中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叙述作为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坚固手段,一直以来是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女性叙述历史的话语权,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被隐匿的状态。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两部小说,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从个体体验消解革命政治,突出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尊重,以"逃离—隐藏"的叙述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眼中独特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4.
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两个文本,具有女性书写的不同维度,体现出她们的个性特点。《工作着是美丽的》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是生动的、可触摸的女性人生体验,在表层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女性个人叙事的内核,是一部以“个人记忆”叙述知识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朴素的女性文本。《青春之歌》却并非来自作者自我人生体验的“如实”书写,女性自身的经验被置于以政治为中心的男性主义话语场后,本真意义的“女性自我”已不能完整的“呈现”。作品叙事视点的选用不是纯粹“女性本位”的,女主人公的“成长”,也是建立在作者对其主人公性别身份的部分扬弃和阶级、民族身份确认上的。但无意识潜文本对叙事者性别经验的“泄漏”,又使它在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背后,隐含着女性话语的某些痕迹。  相似文献   

15.
从男性叙事的角度去看待《伤逝》,其主人公涓生的悔恨和悲哀,可以理解为是作鲁迅以男性的眼光来看待复杂社会人生与爱情之后的一种无声的叹息;同时《伤逝》的题材又是对古代“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的因袭与创造。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在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塑造了形象鲜明又截然不同的波莉和赛丝两位黑人女性,并不乏对其婚恋生活的叙述和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本论文旨在通过比较波莉和赛丝二者的爱情关系,分析黑人妇女在爱情中追寻"自我"的过程,并讨论黑人女性应如何在婚恋中建立"主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17.
从性别叙事学角度分析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的叙事策略。《守望灯塔》采用框式叙述结构讲述了女孩银儿和灯塔建造者巴比·达克两个不同故事。温特森以女性视角叙述银儿自身的故事,以男性宏大视角和女性私密视角交替讲述达克的故事,从而形成两个性别不同的叙述声音,最终女性叙述声音超越了男性叙述声音,实现了性别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经历了由“我”到吕纬甫到老发奶奶的三次转换,而叙述事件的相因而连,人物的行动元与角色兼具,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相合而用,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论《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州师专学报》2015,(5):26-29
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等三个方面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狄更斯在《远大前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并对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进行交替使用。同时,他注重叙述结构整体的张弛平衡,与情节中的道德内涵紧密结合,并通过对两主人公之间联结、远离和再度联结的详细叙事,揭示了关注人性和道德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首先,《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月牙儿》中的主人公“我”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同处于社会最底层。作为农民,祥林嫂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农村妇女,她深受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和毒害,处在底层的底层。作为城市贫民,“我”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城市中孤苦无助的贫民女性,“我”处于被侮辱被损害被玩弄的地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