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姐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书名之寓意与秦可卿这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可卿之名为贾府的秦氏与仙境的可卿的合称;秦氏(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与贾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可卿)所托之梦却“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3.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申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但众多的清代“红楼戏”中,清代“红楼”第一戏创作与流传至今却未有定论。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推动了《红楼梦》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进程,促进了“红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红楼说梦     
一篇作品的主题,往往就在标题上,这是文学常识,《红楼梦》亦然。“红楼”何来?答案即明标于该书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白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此即便是石头记的缘起。”原来“悼红轩”即“红楼”,为著书之场所也。那么梦呢?也就是“披阅”与“增删”之文的内容与主旨了.这话也明标在该书第一回:“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宇,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看来曹雪芹是位老实人,写书连主题也明示在开篇。可是我们后来的读  相似文献   

6.
《风月宝鉴》里贾珍却是荣国公贾母的冢孙,而曹雪芹因为畸笏诸长辈反对写“爬灰的爬灰”和《天香楼》故事而在《石头记》里开始把贾珍改为秦氏公公,代替贾敬和秦氏爬灰。而《红楼梦》把贾珍由宁国公长孙改为宁国公重孙,这是贾家谱五代方案的设计。贾珍名分演变过程,就是贾家家谱方案演变的过程,就是《红楼梦》在《风月宝鉴》基础上,从《石头记》开始,经过《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红楼梦》,到《已卯冬月定本》为止的整个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中国古典学名《红楼梦》,从它刚问世起就“仁见仁,智见智”。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红楼梦》研究领域仍然异彩纷呈。随着中央电视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热播,以及同名书籍的热卖,民间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要靠一代代读的不断解读接受才能越来越充分地显露出来。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解读这部经典名?就此问题,笔采访了部分专家学(按姓氏拼音为序编排)。[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清代“红楼戏”涉及晴雯形象塑造的共有7种,最重要的作者、作品有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万荣恩的《潇湘怨传奇》、朱凤森的《十二钗传奇》和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红楼戏”对晴雯形象的接受比较一致的是其情感基调,即“扬晴抑袭”,对晴雯抱有深深的同情。对晴雯形象的塑造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宝玉的深情、火暴的性格、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反清悼明”之说,前文从汉人与满人、明朝与清朝、汉家天子与满洲皇帝、华夏与夷狄四个方面作了考论,初步建立起一个系统。其中许多观点尚需展开,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亦有待整理。故写此文以为续。 一 “红楼之梦”十七年 以小说面目出现的《红楼梦》,却有自己的“年表”,这一点已为脂砚先生指出;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一书中,曾专设“红楼纪历”一章,对前八  相似文献   

10.
秦可卿,小名可儿,又名兼美,贾蓉之妻、贾母之重孙媳,金陵十二钗之一,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排名最后而又最先离去的一位。秦可卿于第五回登场:宝玉在秦氏房中歇中觉,恍惚中似由秦氏引入太虚幻境.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一首和《好事终》曲属秦可卿,第十回写秦氏治病,第十三回写其病殁,至第十四回写丧仪之铺张奢靡结束。秦可卿是一个双重的人物形象:在神仙梦幻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梦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全书叙事结构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蕴;在现实世界里,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隐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前些年轰动一时,其最根本的观点是:《红楼梦》隐写了“一部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史书”。霍氏姐弟赖以立论的,主要有四大概念——“野史”、“史公”、“《春秋》微词”和“史家曲笔”,但是他们根本漠视这些概念的文学意蕴,对其做了错误的理解。因此,《红楼解梦》建立在这些错误理解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13.
红楼细节     
有些人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好坏,会用一个词---“经读”,这意思就是,被读上十遍二十遍还让人觉得好的,方为真正的好文字。用这个标准,《红楼梦》(前八十回)毫无疑问是真正的绝好文字,因为它不仅经得起读者读上十遍二十遍,还经得起一些著名作家终身的专业研究---几乎没有哪个著名作家没研读过《红楼梦》的,很多作家对《红楼梦》烂熟于心:茅盾对于《红楼梦》倒背如流,随便从哪一页都能背起;张爱玲一生都将《红楼梦》放置在床头,空了就拿出来读一读。
  可惜,普通读者离著名作家很远,中学生读者距离更大---《红楼梦》到底是本需要阅历去理解的书,没有这个阅历,要进入它很难。多年前听人说“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不算真正的中国人”,我心中大不以为然。也曾试图翻看,但每次都觉得干枯焦躁难忍,翻几页就扔下。成年后,看了一些解读红楼的书籍,倒是人情丰溢妙趣横生,于是开始原著的阅读,一遍又一遍,终为自己当年的轻狂而羞惭---遗憾啊,我的少年生活,竟然没有这本书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故子的养小放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随着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事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事,“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涟“家兄”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讼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精深博大,气象万千。它有吐珠纳玉、张扬活力的艺术空间;其禅一般的“红楼”意象、与鲁迅相通的悲剧意识、满含生命哲学的人物性格世界、尽揽个性心灵解放史的丰富意蕴,都使它由“具体之学”升华为“理想艺术”和“优秀艺术”的“哲学”。“红楼美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红楼”三巧女价值再议郭树文这篇文字的题目,取自《红楼梦》里西洋“真真国”女孩的五言诗。《红楼梦》三位巧女,也有如天宇明月,不分今古,都有她们高贵的价值光彩;人们对她们的理解和感情,也像这诗句所作的咏叹,各自有或浅或深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王雨漾 《学周刊C版》2010,(2):198-198
我只读过两遍《红楼梦》,与“红迷”相比,似乎是没有资格对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进行评述的。都说一阅红楼终身误,终身误的不止以此为生的红学家,还有众多文学家,他们点滴字句都能隐现红楼。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继《曹雪芹家政规论纲》(见本刊1995年第2期)又一篇研究红楼家政的文章。文中对《红楼梦》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了发微性的探索和研究,以考察曹雪芹在教育问题上反映出的思想态度。文章选题新颖,能充实红学内容,也可借以探索清代教育制度和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养不教,父之过”,“王不琢,不成器”,这是千百年来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研究家政学,不能不研究家庭教育;研究红楼家政,不能不研究曹雪芹的家庭教育思想。从。(红楼梦一。,我们可以概括出曹雪芹家…  相似文献   

19.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20.
脂砚斋在评红时曾多次提到曹雪芹“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据他称:红楼梦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回目。只因他念可卿“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且此二件事,又非“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意令人悲切感服”,所以命曹雪芹删去此回。而曹雪芹果真“大发慈悲之心”用“史笔”“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其实,曹雪芹以“慈悲之心”,含丽不露的“史笔”来处理笔下人物,不仅此一端。看到这一艺术特色的也不只是脂砚斋。佚名氏在其《读红楼梦随笔》一书中,他历数了《红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