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轼散文有一个鲜明的审美特色,这就是"以气御文"。其审美蕴涵极其丰富多元,不拘常式,形象生动。产生和形成苏轼这种审美方式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然主要是中国传统"气论"文化影响,特定时代文学风气转型,苏轼儒、释、道三者皆通独特知识结构,以及他旷放秉性、气质,等等。此外,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还对今日人们仍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音乐的当代审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视形式演绎中国古典音乐是我国当代大众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也反映了我国当代大众新的审美取向和审美特征。这种被称作"电视高山流水"的新的审美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21世纪我国的电视产业竞争中,中国古典音乐艺术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得以生存和发扬依然是可能的,但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真正保持原汁原味,从而使其绽放独特而持久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从早期对形的追求到魏晋时期"以形写神"观点的提出,从隋唐五代时期"形神兼备"思想的盛行到宋元后文人画中"得意忘形"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绘画最终确定了以表达自我情感为主流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阐述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  相似文献   

5.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和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徐慧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2):112-118+124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观念、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潜藏着巨大的历史、美学和人文价值,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立足美育的视角,结合高校审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学生审美基础薄弱、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等问题,高校审美教育可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内容来推进其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及审美实践活动的创新,这也为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墨画的墨色审美起源,根植于原始农耕采集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主要基调。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艺术运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纯粹的审美境界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在万千变幻的“墨色”中,构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构的“墨境”世界,别有一番“墨韵”,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意义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性及中西文化审美差异,论证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审美关注的必要性,提出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译介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源远流长的独特的民俗文化的神韵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论文阐述了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情感、习俗、审美情趣、道德风尚和社会制度中。它不仅成为一种鲜明的民族外在标志,而且积淀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服饰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2.
人格: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服饰审美文化蕴涵着一些特殊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形态。如冕服中的冕旒,便积淀着宗法制统治阶级作为宣扬,制造“天命观”或“王权神授”等先验理念和神秘氛围所体现出来的欲盖弥彰的审美经验和隐秘黠慧的审美心理。而“象刑”,则是以象征性惩恶儆尤的寓意形式和负面审美价值,来宣示法律刑罚效应的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特殊现象形态。此外,以错采镂金,繁缛富赡之美作为审美判断标准的审美价值,是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宗法制社会等观念和制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空白"作为诗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极为丰富,它拓宽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延伸了诗词的表现力,彰显了诗词的独特魅力."空白"带给古典诗词独特的美学特质:空灵、简洁、无言之美,营造出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境界.深入把握"空白"论的美学特质,不仅是我们更好地鉴赏中回古典诗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们深入体验中国传统美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韵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每一时期的民间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始终符合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 ,展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范畴,最初的研究视野主要倾向于大众文化审美.但是随着审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学者建设性地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出现了诸如城市审美文化、民族审美文化等范畴.在文化多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学界和有关专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研究的"地方性"视野.地方审美文化概念就是基于这一语境,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归纳而提出的.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作为视域和采用地方"生产者"的视角,对我国不同文化区域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形成的产品,以及变化渊源作美学层面的观照,考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把握其基础理论.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审美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原生态性、历史传承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以及内蕴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思维,积极开展地方审美文化的个案研究和理论探讨,为呈开放状态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诗歌教学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诗歌教学要围绕"三美"展开,即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20.
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在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而这些独特的审美文化因素也被宋代文人毫不吝惜地寄寓在了对梅花如痴如醉的崇拜当中。笔者从梅花崇拜入手,探析宋代文人的净土信仰和隐逸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