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本文尝试运用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主人公孔林一等再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孔林十八年的等待是荒诞的外部世界的产物,他的第一次的等待是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而孔林的第二次等待反映了他真正的存在和对本真的追求。通过把读者带到主人公孔林的内心世界,哈金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寻找通向"本真"和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2.
哈金创作的五部长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五位男主人公:邵彬、孔林、杨教授、俞元和武男。他们表面上职业不同、经历迥异,但哈金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些共同的特质:从气质上讲,他们五人都被打上了清晰的知识分子烙印;从世俗生活的角度看,他们都有着分裂的情感,各自的精神世界里则弥漫着厚重的孤独气息。  相似文献   

3.
哈金(Ha Jin)是美国华裔作家中优秀作家之一。哈金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创作,后才转型到小说创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金创作出版了大量英诗,2017年出版的《哈金新诗选》收录了哈金近年创作的汉诗。论文试从主题分析着手对哈金的五部诗集进行整体性梳理,对哈金不同时期使用英语和汉语写诗的动因做出推测,追踪哈金不同时期诗歌创作语言对族裔性表达的贡献。哈金回归汉诗写作,翻译出版中文短篇小说集、诗集,一方面代表了哈金作品的族裔性的回归,另一方面也难于回避迎合读者群体的动机。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作家哈金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极大关注。他的代表作《等待》围绕着孔林、淑玉和吴曼娜之间的纠葛,描绘出了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生活事件。借助于这样的伦理叙事,哈金在《等待》里揭示出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显现有功利的婚姻观念、失落的行为道德和愚昧的生活陋习。功利的婚姻观念、失落的行为道德和愚昧的生活陋习意味着"人的存在"的欠缺,而欠缺则源于人们的各种欲望。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哈金作品《等待》中孔林的三角恋爱关系从伦理身份、家庭生态关系,客观伦理环境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孔林与妻子淑玉和情人吴曼娜三人之间20年的感情纠葛经历既构成小说的叙事线索,同时也是两条分明的伦理线。通过对这两条伦理线的梳理,论证在小说中所描绘的特定年代背景下社会各种扭曲伦理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人性的异化和伦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孔林是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的男主人公。他正直善良却又优柔寡断,在与自身的对话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孔林真实地再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疯狂》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继《等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杨教授的疯狂为线索,通过主人公万坚的描述,揭示了80年代中国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悲剧意识一直是哈金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文章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疯与不疯,驴子意象,"他人即是地狱"和旁观者的反思四方面深入探析《疯狂》的悲剧性,并从"流散"和"新移民"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哈金的身份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林片思     
孔林片思陈军游孔林,产生森林之思。在我的游历记忆中,关于森林的感受有三次。一次是探访四川峨嵋山森林,二次是漫游吉林长白山森林,第三次就是散步于曲阜的孔林。峨嵋之林多一份热闹,猴子家族隆重的婚丧之趣,常常叫我忍俊不禁;长白之林多一份冷峻,我如一只烈日下...  相似文献   

9.
哈金与其他华裔作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作为新一代华裔作家,关于其本人及其作品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他在赢得了认可和诸多荣誉的同时,也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强烈指责。本文旨在通过对哈金主要的三部长篇小说《等待》《疯狂》和《战争垃圾》进行主题分析,来论证哈金的作品描写的是整个人类的心灵世界,是对普通人生命境遇和生存状态的关注,体现的是对普通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梦寻孔林     
梦寻孔林许建国没到孔林的时候,总在心里想象出许多愿望中的形象来。到了孔林,随着穿梭般的人群流进葱绿而深进的松之海洋,竟感觉这样随便地踏进这片土地有些过于轻率,因为这不是平常的松林,而是浸润着深厚营养的文化之林。愿望中的形象虽已呈现眼前,而想象中的那份...  相似文献   

11.
《池塘》是哈金长篇小说创作的开端,作品成功展示了弱势人物邵彬与强权领导斗争过程中自我价值的丧失与幻灭,具有普遍意义。哈金通过细致的刻画和绝妙的书写将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对80年代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和群众的奴化心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文化语用学角度,通过中美大学生对哈金《等待》中带有文化内涵的文本理解度对比和具体语例分析,发现中美大学生都能够基本理解和释义哈金在文化交界面传达的文化信息及其呈现方式。哈金运用多样性、混合性和动态性的语言模式,让两种文化高度融合而为两种文化的读者所理解,最终使读者和作家共同建构了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人文学由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两大部分组成。文章以白先勇、聂华苓、严歌苓、哈金的创作为例,对第一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的呈现形态、各自特点和价值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14.
哈金用细腻的笔法在《池塘》和《等待》中构建了各自的荒诞世界,并展示了小人物在此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在描绘了小人物迷茫无助的同时也演绎了小人物的无奈反抗。这一系列关于小人物的生存问题,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类生存困境有共通之处。本文将借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哈金所构筑的荒诞世界,以及小人物在荒诞世界中的反抗,从而展现哈金对于人生与生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娟 《华章》2011,(33)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孔府、孔林、孔庙,被称为曲阜“三孔”.孔府是孔子以及孔氏家族生活的地方,孔林是埋葬孔子的家族墓地,而孔庙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这座全球规模最大的孔庙,气势雄伟、金碧辉煌,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94年,与孔府、孔林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如今在孔子故里、世界东方圣城、儒学故乡——曲阜,寻找孔子的踪迹已成为一种必然.笔者围绕山东曲阜孔子的故乡这一主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显对孔子的敬仰,对文化遗产的惊叹.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寻求实在的历史之根,以摆脱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长期的无果之争,是哈金科学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从"实验创造现象"到"实验室的自我辩护"再到"历史本体论",哈金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从实验室的空间进入人类文明史,从实验实在论进入生成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论。但是,由于哈金没能对称性地对待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从而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康德先验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哈金短篇小说集《落地》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华裔飞散者的生存体验。华裔飞散者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身份的迷失使他们失去归属感,从而引发身份的焦虑;爱情的异化使得原本孤寂的心更加孤寂,在难以自控的情感中无所适从;异质文化背景下华裔飞散者对亲人的复杂情感也致使他们与故国渐行渐远。哈金以无限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平凡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普世关怀的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