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隋炀帝艳史》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作者在写作中通过大量参考唐宋笔记小说、正史及其他史料揭示出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地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该作品的人情化倾向对后世小说尤其是隋炀帝系列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隋炀帝艳史》,明代齐东野人编著,共四十回。作者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它史料,以人物记传体结构、民间传统的讲史方式,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明代白话小说传播生态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外生态变迁、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内生态变迁、明代白话小说传播新生态变迁等。明代白话小说传播生态的变迁为我们今天重视、构建和营造良好的文学传播新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展到明代,已成为白话小说兴盛的时代,言小说创作相对处于不太景气的状态,但言小说总集的编选却出现了异常繁盛的局面,并与白话小说融合为这一时代学的主流。但长期来,研究对明代小说研究的兴趣,多集中于白话小说,研究言小说的,也多注意明代新创作的作品,明代言小说总集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海山记》未见两《唐书》著录,不避唐讳,歌颂宦官不合唐代世情,《望江南》词是北宋才有的双调,故绝不是明代《说郛》及后来《唐人小说》所认为的唐人作品,而是北宋作品,首见于北宋《青琐高议》,且未题何代何人撰。其情节、人物、制度、政治面貌多与隋史违离,并非照顾小说创作所致,可判定作者文化层次不高。所说隋代易州进牡丹20种品名,系北宋人作伪,故参以多种资料,隋炀帝洛阳西苑牡丹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小说自身发展、书坊与明代刻书业、明代统治者政策与小说之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明代小说史上荒芜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明代小说发展的影响,合理解释明代通俗小说自成书至刊行间隔百余年的奇特现象。并从这个方面入手,重新分析前辈学者所提以水浒叶子戏论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的情况,进一步探讨《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明代小说出现了大量女性形象,且描写的多是中下层妇女?为什么这些妇女形象“都比男子形象聪明、能干?”就是说明代小说女性主题拓展的原因何在?这是近年有关专家多次提出并切望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之一。小说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题的拓展,同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乃至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本文拟从明代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和时代风尚三个方面,对明代小说女性主题的拓展原因作一历史学的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从《封神演义》的内容出发,结合明代历史,对隐含在小说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以期为明代小说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古代小说审美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明代以前偶然出现的小说文体意识,不过是模糊、不自觉的闪现,而在明代中后期对小说审美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高潮,这在明代小说序跋中有丰富、具体的展现。归纳起来,明代小说序跋探讨小说审美性,有“奇”、“幻”、“趣”、“异味”、“精严”等范畴概括,对清代小说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期伴随着小说的复苏和发展,出现了创作专题性小说集的风潮,作为明代小说整体开始复苏的导向标,这批专题性小说集的出现与明代中期政治管控放松,商人阶级崛起,读者规模扩大,传统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规模扩大,文人创作愈发自由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本文以明代中期文人王文禄的《机警》、《龙兴慈记》为例,探讨了这批专题性小说集出现的原因,以及对明代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士立和闻有红撰著的《隋文帝杨坚》一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述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扬坚生平事迹的大型传记。该书史料丰富,论理深刻,叙述生动活泼,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专著。  相似文献   

12.
相较于传奇小说,轶事琐闻小说注重实录,篇幅短小,与史书的创作方法更为接近。对于这一特点,刘知几在《史通》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由于小说作为独立的文体在唐代正逐步成熟起来,故这类小说又表现出力图摆脱史书写作方法束缚的特点。通过与《史通》的比较可以看出《隋唐嘉话》这类唐代轶事琐闻小说对史籍写作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寿亲养老新书》是编定于元代的老年养生著作。其内容博杂,在形式上具有多种文体之元素。这与该书的编纂宗旨及广博的征引有关。书中辑录前贤言论者近乎语录,记述奇事佚闻者类似魏晋小说。特别是其中征引了大量宋代笔记,资料性和史料性较强,以散体为主,逐条叙述,堪为宋代笔记余波;又与明季清言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有近似之处,可谓明季清言滥觞。因此,该书的文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宋代笔记与明季清言之间演变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文人论兵是明代出现的重要现象。陈子龙作为晚明的著名文人,在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以论兵为核心内容的《陈忠裕公兵垣奏议》。此书集中讨论南明时期的军队建设、防御体系、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陈子龙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明代兵儒合流的历史趋势,一方面体现了文人“救民靖国”的战争观和把兵学儒学化的论兵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南明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具有文学、军事、历史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隋炀帝艳史》在隋唐系列小说的演变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隋唐系列小说的发展和完善。首先,大量选材于唐宋传奇作品,改变了以往作品在选材时对正史的简单摘录。其次,作品的内在审美性得到加强,注重对人物独特心理的描述和景物描写,又将诗词大量引入作品,使隋唐系列小说摆脱了以往演义小说创作中实录精神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杨素是一位对隋朝兴亡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一生战绩辉煌,为隋的建立及其政权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开国功臣,但称不上功臣之首。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营私易储,助广夺嫡,杨广即位后施虐政而乱天下,隋因之而亡,但杨素不是隋亡国元凶,只是帮凶。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动荡乱离,《明季南北略》即是记录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作者计六奇心系明朝,试图以此书来总结明朝由乱而亡的历史教训,寄托自己炽烈的民族感情,并希望以此书留名于世。书中保留了明清之际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关于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的史料,有许多是不见于他书的珍贵记载;同时,书中许多记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和见闻,更加真实可信,为其他史料所不及;计六奇一生湮没无闻,书中有关的写作经历,也是了解作者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0.
《征播奏捷传》与万历"播州之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播奏捷传》一书以演义的形式描述了明万历年间李化龙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的事迹,所写史实与正史大致相同,但其中有很多不经之处,原因是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功过意见之争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