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传媒产业化发展,传媒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传媒与受众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亟待明晰。当把契约观念引入传媒行业时,可以发现传媒与受众之间存在两个层次上的契约关系: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媒介应该重视与受众之间的无形的契约关系,自觉维护受众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体作为媒介信息平台,在受众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优势。然而随着新媒介和新技术形态的涌现,电视媒体自身创新乏力,缺乏服务意识的问题值得重视。尽管目前电视节目形态、互动方式、传播理念都有了较大变化,仍迫切需要以"服务为王"理念来引导电视媒体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体作为媒介信息平台,在受众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优势。然而随着新媒介和新技术形态的涌现,电视媒体自身创新乏力,缺乏服务意识的问题值得重视。尽管目前电视节目形态、互动方式、传播理念都有了较大变化,仍迫切需要以"服务为王"理念来引导电视媒体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技术是推动传媒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不仅使媒介存在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而且改变着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广电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受众由原来的"受传者"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传媒的"参与者"、广电内容的"提供者"以及广电服务的"享受者".同时,在信息泛滥的当今时代,广电传媒不得不以内容的细分来吸引有着不同需求的受众,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已经被"细分化"了的受众.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发展推动下的信息传播综合作业模式,正重塑我国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业态。目前学界的研究大多以媒介中心视角观察纪录片产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但缺少受众中心视角的思考。本文从媒介融合时代受众需求的特点出发,通过对近年来几部优秀纪录片融合实践的分析,发现以受众为中心将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促进媒介融合的深化发展,为纪录片产业的融合提升找到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王德保 《新闻世界》2009,(10):123-123
进入21世纪,传媒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更是迅猛壮大。传媒之间,尤其是电视频道、栏目之间竞争曰益激烈。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要、扩大媒介影响力.对于传媒人来说更具有迫切性。由于今天的受众不再只是读者、听众或观众,也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其态度的改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全面多角度地把握受众态度改变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打造强势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张鹏  张红伟 《新闻世界》2010,(5):115-116
客观评价受众媒介素养现状,对于评估媒介生态环境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列举了受众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和表现,包括对传播者形象的盲目迷信或全盘否定、受众独立意识模糊产生传媒依赖、混淆传播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和客观环境、难以辨别纷繁庞杂的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方面产生信息恐慌等。并根据上述媒介素养缺失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南 《新闻爱好者》2012,(10):75-76
由于大众传播理论的引入,业界的新闻理念从"传者本位"逐步转变为"受众本位"。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介的逐渐融合,受众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心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同时融合新闻生产模式初具形式。面对这一变化,新闻写作要树立融合的理念,并不断创新写作艺术观照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新闻写作更要正确地引导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樊璇 《中国广播》2012,(2):58-60
在全新的传媒环境下,受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众关系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受众服务成为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渗入大众传播的各个环节。受众不仅可以参与内容建设与传播,还可以参与节目评估与评价,承载着媒体的市场价值,也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消费者。因此,随着传媒环境的日益变化,受众服务、受众关系建设也需要有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本文结合日常的工作经验和思考,试图对这个重要的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重视、强化和拓展传媒的服务功能,是我国新闻传媒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新闻传媒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尽心尽力为受众服务,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传媒要重视受众的意志和愿望,关心受众的疾苦,了解受众的意见和需求,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有关“信息娱乐化”的课题是近年来传播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对于“信息娱乐化”趋势,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主体的社会信息.以满足受众心理愉悦为第一前提,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传统的“传者本位“意识,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领域探讨对受众健康信息需求的满足,从而体现信息的精神价值要素,最终使传媒定位逐渐向“受众本位”意识靠拢。  相似文献   

13.
周桂羽 《东南传播》2023,(4):128-131
跨媒体叙事是我们时代重要的叙述模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后媒介时代的受众。受众是媒体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媒介融合带来的权力变动影响着跨媒体叙事文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其与信息生产者的权力关系也深刻影响着跨媒体叙事产业的发展。基于赋权理论视角,从意义生产与解读、受众内部的权力关系、受众与资方的经济博弈三个维度分析后媒介时代如何赋权受众。研究发现,在后媒介时代,跨媒体叙事不仅赋予受众极大的生产权力,同时也提升了受众解码信息的自主性。受众内部之间、资方与受众之间在权力的博弈中寻求平衡。不同维度上的权力重构在文化与经济上共同促进了跨媒体叙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涛 《报刊之友》2010,(7):11-13
传媒产品是指由传媒组织提供给目标受众,旨在引起受众注意、选择、使用的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复合体。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5.
范敏 《新闻与写作》2004,(11):24-25,35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传播学中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旨在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接触条件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40至70年代的美国,一些传播学者通过对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和印刷媒介读者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分析,认为受众接触媒  相似文献   

16.
汤霞玲  汤劲 《今传媒》2012,(7):151-15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视频媒介已经成为高校内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以高校电视台、户外电子媒介、食堂视频等为代表的高校视频媒介逐渐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新高地。高校视频媒介的受众主体是全体在校学生,他们的需求成为了高校视频传媒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高校视频媒介进行受众调查研究,旨在从受众角度给高校视频媒介的建设提出建议,以助其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技术是推进当今世界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种新的传媒技术的出现可能打破媒介权力划分,改变媒介存在的形式,也改变了受众的角色。新的传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自上而下的媒介权力赋予与受众参与在传媒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有了新的诠释与意义,受众的进阶式的媒介参与大大增强了媒介信息和现实的融入感和一体化的感受。整个过程将"人"作为重要的基点,受众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决定了媒介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包揽所有信息,媒介融合运营已经成为包括纸质传媒、广电传媒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共识,它涉及到广播电视、电影、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出版等多个产业,由于技术传导的优势,对媒介融合影响最大的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新旧媒体的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地位,它的影响延伸到了社会生活,艺术创作等各个方面,不断重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本文从技术,信息生产和融合文化等视角阐释媒介融合,运用一些案例分析媒介融合影响下媒体行业内部环境变革和受众的表现、媒介行为、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与媒介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传媒生态环境.媒介的传播范式及其受众意识的偏离容易引发对传媒生态优化的负面效应,造成不同群体间的信息资源不平等.媒体往往主要针对具有消费能力的高收入群体受众,而忽视为数不少的低收入群体受众.文章针对我国低收入群体受众传媒生态出现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媒介素养来改善该群体的传媒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