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孙子兵法》古代六艺中的"数",即算法、计数之学。历史上,"算圣"、齐人刘洪发明算盘,使人类计算能力完成了一次超越;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珠,缔造了日本崛起的商业神话。  相似文献   

2.
80岁的王蒙又出新书了,继《老子的帮助》《庄子的奔腾》后,这次他"瞄准"了孔子。《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王解"与"评点",再现《论语》的微言大义,是王蒙对《论语》的大量读书心得,经典解释转述,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进行阅读理解发挥。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论语》原有段落的排列,重新编辑组合,根据其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分别予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于丹《论语》心得"热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丹《论语》心得"以现代人的视角,实践了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体现了传媒与传统文化的积极互动.首先,它的出现契合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传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论语》心得的传播方式符合现代人精神消费的特点;再次,于丹以个人感悟式的体验带给受各种现实问题困扰的现代人一次心灵的释放和慰藉.  相似文献   

4.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5.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由于对其中的关键词"攻"、"异端"、"也已"训释不同,加之解经的原则及方法参差有异,历代诸儒对这句话的理解歧义纷呈,莫衷一是,钱穆《论语新解》即已指出:"此章之义,尤当警惕矣。" 有关"攻"字的训诂,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训作治。如何晏《论语集解》:"攻,治也。"皇侃《论语义疏》:"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人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朱熹《论语集注》:"范氏云:‘攻,专治也。故治木玉金石之工日攻。’"一训作攻伐。如孙奕《示儿编》:"攻如  相似文献   

6.
齐鲁电视台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0):I0006-I0007
开播于1995年的齐鲁电视台,是拥有1亿收视群的省级综合性大台,齐鲁台以无线、有线两种传播方式覆盖山东省十七个城市和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山东省覆盖率达到90%以上。齐鲁电视台以"或者第一,或者唯一"的理念,推出全国唯一的Call in电视辩论节目《齐鲁开讲》、曲艺新闻《拉呱》、《明星Te区》等原创栏目。在山东和全国业内产生重大影响;《为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等新闻性现场直播开全国之先河;与新浪网结成的战略联盟,开创了跨媒体合作的崭新领域;牵头成立媒介金牛市场、全国SNG协作体。2006年3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成长性创新传媒",9月在首届"金远奖"评选中,齐鲁电视台荣获"全国十大最具投放价值媒体"称号。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培育可从《论语》这一儒家文化核心典籍中汲取经验。《论语》的借鉴价值表现为,其在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认知、馆员职业精神养成、馆藏质量提升及和谐环境建设等各大层面,具有理论和实务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春强 《兰台世界》2016,(23):126-129
王艮《语录》对《论语》这一儒家原典的有关诠释作出集中探讨,具体包括"志孔学孔"的强烈诠释动机、"尊身立本"的独特诠释视域和渗入了实用主义色彩的平民化的诠释方式。如果将其置放于《论语》文学化诠释的演变脉络中进行考察,就可发现王艮《语录》对《论语》的诠释话语透露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化诠释的可能,并为其身后李贽《论语评》、张岱《论语遇》与冯梦龙《论语指月》等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诠释典范与必要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0.
不管是《论语》热了于丹,还是于丹热了《论语》,在《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后,于丹火红大紫了,《论语》也人红大紫了.  相似文献   

11.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主编的《论语》及其著作《曾子》、《主言》,都吸收了《周易》的精神营养,做了创造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晋江熙《集解论语》一书,汇集了晋代以前十三家注释《论语》的成果,同时亦述己见,可谓晋代注释《论语》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广泛采用之。《隋志》、两《唐志》皆著录是书,是其宋代依然存世,今则散佚。此次钩稽是书,将有利于晋代以前《论语》学的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邵洵美与《论语》半月刊邵洵美1932年在他的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幽默杂志《论语》半月刊。1936年,当时的主编陶亢德离开《论语》,转去帮林语堂编辑《宇宙风》,他便亲自接手主编《论语》。因不断有读者来信求答"什么是幽默",他就一再在编辑随笔里解释,如:"讽刺、幽默与滑稽""幽默与低级趣味""幽默与无聊的笑话""幽默与长寿""领袖与幽默""英国幽默、美国幽默与中国幽默"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人民网》刊发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论语》成为蒙古畅销书"的消息,《新浪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称,2005年度蒙古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中,蒙文版《论语》位列其中,译者其米德策耶也因此获得了蒙古国翻译作品最高奖——"金羽毛"文学奖.该书在蒙古热销,先后再版4次,每次都迅速销售一空.相关报道还指出,蒙古读者愿意看《论语》,"很多蒙古人说中国的传统著作是巨大的财富,他们渴望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5.
钱宁说,他写孔子,爱孔子,但不是"新儒家"。他不认为祭孔有多大意义,不认为孔子的思想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也反对现在的孩子诵经、背《弟子规》《新论语》是一本难以定义的书。"首先钱宁不是于丹,也不是李零……它是对《论语》的一种解构式的解读。"该书的责编李  相似文献   

16.
于丹:经典的温度,略高于体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周刊:《论语》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但并没塑造出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你为什么还会去解读呢?  相似文献   

17.
<正>题记:1987年6月16日,原上海第五钢铁厂(现为"宝武特钢有限公司"和"宝武集团五钢公司",以下简称"五钢")团委发起并在原吴淞公园内,建造了一座约7公尺高的身披战袍、手握宝剑、两眼凝视着吴淞口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全身铜像。当时本市《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都作了报道。今年3月10日上午,原五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传播智慧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交往的智慧,是中国人的交往特性。在当今的世界交往体系中,中国人可以通过温习这一智慧,建构交往的主体性,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复活"仁"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这与西方基于理性的交往精神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与意义的准确表达、理性的劝服,人伦政治关系的建构与在求知活动中超越人伦政治关系,在互动中注重情境和情感与偏重理性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其实是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表现。在追求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过程中,《论语》的传播智慧便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梅煜  张立杰 《出版广角》2015,(17):216-217
儒家经典《论语》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伦理教化理论的起源。儒家依托“仁”建构“个体—家族—社会”的道德涵养路径,力图使儒学的“为己”与“利他”效用相统一。当代德育作为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必须从《论语》中汲取品德修养智慧,关注个体精神家园建构,优化德育路径设计,化解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刘道锋 《编辑之友》2011,(4):108-110
一"吊唁"溯源《说文解字》:"弔(作者注:即"吊"之异体字),问终也";又"唁,吊生也"。"吊"是追悼祭奠死者,"唁"则是慰问遭遇丧事的生者(即死者的亲属),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吊"和"唁"是在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语词。但在古代汉语早期,"吊"和"唁"都是单用的。"吊"单用表示"追悼祭奠死者"的意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左传》《国语》《论语》《仪礼》《周礼》《礼记》《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