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首,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其主持者皆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略与东林同,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彼此交往不断,一扫王学流弊之迷雾,而使“程朱之说复揭中天”。  相似文献   

2.
每次到无锡去东林书院都要去东林小学,每次去东林小学也都要去东林书院,因为这古代的书院和现代的小学原本是一体的,尽管数年前无锡地方政府专门建了新校舍,将小学迁出,但在东林小学依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东林之风,当年东林学子秉承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今天仍然是东林小学的主要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3.
樊树志先生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东林非党论”的观点,李庆先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实际上,“东林党”最先的确是政敌对东林人士的诬称,东林人士并没有组党的意识,称之为“党”或“政治性团体”均不恰当。东林书院在实质上是学术性团体,但并不排除议论政治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其具体含义似不应用现代观念去界定。  相似文献   

4.
东林小学原为“东林学堂”,其前身即历史上有名的东林书院。1903年,东林选派顾倬去日本弘文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校长,施教新学,在课程上增加了史、地、数理、体操、图画、唱歌、手工等课,重视国民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东林书院本为起于民间的学术机构,它的数位发起人,以儒家正统自居,为整合明末芜杂的思想体系作出了努力。东林人自称非党,却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而引起的党争,延续至南明。书院的兴废更与东林人的命运密不可分,成为显示朝廷政治势力消长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6.
晚明是理学传播较活跃的时期,书院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场域之一。晚明书院学人秉承修正儒脉的立说宗旨,思考理学传播中淑世精神的传递,通过讲会、结社等方式在书院或书院之外弘扬己说,构建传播网络,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多个波及全国、影响社会深层结构的学派群体,对晚明清初学统构建和学术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樊树志先生提出“东林非党”论,曾引起学界的较广泛争鸣。东林究竟是不是朋党,首先应该看史籍的记载情况。自明末以来的众多史籍都反映东林是朋党。具体来说,一部分史籍认为东林是由书院逐渐转化为朋党,另一部分认为东林书院重建之始即为朋党。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13,(16):12-12
石桌静立,粉墙黛瓦,翠竹环绕,一派幽静清雅的江南书院之景。七宝中学校内的这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建筑,便是"学子人文书院"。外展的屋檐和飞翘的斗拱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典雅之美,前端仿东林书院的石牌坊更显古朴厚重。在人文  相似文献   

9.
鲁晓敏 《今日教育》2009,(10):36-37
历史上有两副著名读书人的对联形成鲜明对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的是读书人皓首穷经.一门心事以功名钻营名利和厚禄.抛开社会责任:另一副就是悬挂在东林书院党前,由顾宪成所撰名联:  相似文献   

10.
无锡市东林小学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是历史上著名的东林书院。字校秉承书院精神,在校训勤、毅、朴、诚的熏陶下,历经百年,薪火传承,培育了众多英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求真、崇美、向  相似文献   

11.
沈恬 《华章》2013,(14)
文化建设包括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东林书院通过举办展览、活动和讲座,弘扬优秀文化,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陈列展览,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公益事业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发展文化产业则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当两者平衡和谐发展,文化建设必将走向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曾任湖广道御史的郝浴所创办的银冈书院,虽没有岳麓、东林这些著名书院的规模和名气,然而对于辽北这块土地而言,不仅承载了上述书院的历史功能,而且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银冈书院起到了重塑铁岭的历史功效。  相似文献   

13.
品怀东林     
"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  相似文献   

14.
座落在美丽的江南名城无锡市繁华的闹市中的东林小学是市重点校。历史悠久,校风优良,英才辈出,曾培养出秦邦宪(博古)、陈翰笙、薛暮桥、钱锺书、杨荫浏等一批英才。东林小学的前身是享誉中国历史的东林书院。尽管古朴、温馨的老校址被政府收回,成为旅游观光的名胜古迹,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林小学依然呈现着“风声雨生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昔日辉煌.成为万花怒放的无锡小学教育中醇香悠悠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徽州书院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形成于唐、五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从宋代起,书院数量的多少就成了衡量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程度和学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徽州的书院一直十分发达,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徽州学术的繁荣和徽商的兴起,徽州的书院更是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明末即有“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①之说。本文就徽州书院的若干问题进行粗略地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徽州书院数量考 从宋到清,徽州地区到底存在过多少书院?据吴景贤的《安徽书院志》所记,从未到…  相似文献   

16.
书院志只有确立了"主教育"的体例,才能从一般方志中真正独立出来,从而成为教育史尤其是书院史的资料宝库.梁廷枂<粤秀书院志>以书院人述书院事,首次确立了在书院志"主教育"的体例特点.反映了清代广东书院的生存、发展与运行情况,也折射了清代初期至中叶的书院教育的变迁,在书院志史上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晚明东林党是由一批富有历史责任感的士大夫组合而成的政治群体,作为这个群体的精神领袖,顾宪成以程朱的“理本论”学说为政治斗争展开了理论论证,形成了较系统的思想学说和具有个性的学术风貌,后人名之为“东林学派”,从时代氛围,儒家化这些宏观背景和顾宪成的家庭身世,从政经历等微观视角,来解读其思想,以期较全面地理解东林党的政治主张及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保存至今的书院之中,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是名气最大者之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对联之中,为众人所熟知,至今仍富有时代气息的,大概要数无锡东林书  相似文献   

19.
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大连图书馆创办白云书院。本文从对我国书院的情结,说到兴办白云书院的原因;强调“学为己”的书院精神,结合现今的实际,制订学规。  相似文献   

20.
当前书院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有书院名称始见时间、具有教学功能书院的起始时间、书院与科举的关系、书院发展的阶段和若干里程碑、书院办学性质、书院办学程度、书院内部的组织管理问题、书院“制度”、书院现代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古代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