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知道,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从2001年首次提出“开放式教学”之后,围绕“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又推出系列文章,特别是2007年郑教授在《“开放的数学教学”新探》中指出:“开放的数学教学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三个不同的层面。”然而就我们在一线课堂听课所见,包括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推介的不少课例来看,我们在“开放的数学教学”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拟结合习题教学中精选例题,预设系列追问的视角,探讨如何让习题教学走向开放,提供研讨。  相似文献   

2.
郑毓信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以及数学教育中的国际热点问题,他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郑教授善于从哲学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与比较中国数学教育以及国际数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十分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国际以及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走向.郑教授目前是美国《数学评论》杂志的评论员,国际数学教育哲学团体(P0ME)的核心组成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他是较早地对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有关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思想作出引介的中国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认知科学 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可…  相似文献   

3.
<正>郑毓信教授在《学生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一文中提到:帮助学生由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是数学教学应当努力实现的一个更高目标;而努力提高数学学习的自觉性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除去积极思考以外,“总结、反思与再认识”是重要的工作之一[1]。  相似文献   

4.
郑毓信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以及数学教育中的国际热点问题 ,他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郑教授善于从哲学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与比较中国数学教育以及国际数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十分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国际以及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走向 .郑教授目前是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 ,国际数学教育哲学团体 (POME)的核心组成员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他是较早地对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有关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等思想做出引介的中国学者之一 ,他的著作《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  相似文献   

5.
郑毓信教授在《展望“后课标时代”》(《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11、12期)一文中写道: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过去课改实践的认真总结与深入反思,包括清楚地界定我国数学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郑毓信教授指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是要有从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式过程即“去情境化”过程。只有重视并研究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才能使学生经过抽象概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实现“去情境化”的有效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听了郑毓信教授的精彩报告《走进数学思维》,我顿悟到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把握好“四对”关系。 一、把握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一位教师让学生拉用塑料小棒搭成的三角形,(现成的学具)然后问:  相似文献   

8.
短评两则     
本文是全国知名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教授针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关注学生》和《美妙的古埃及之旅》两篇文章的点评。这两篇文章是参加“全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研讨会”获奖的论文,文章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体验,体现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对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我们编辑的角度看,也是具有新思想、新理念,有一定深度的好文章。但是,郑教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由小处着眼,抓住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细微的也是实验区教师感到困惑和在教学中易出问题的地方进行了分析:一个是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完全放弃了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引导作用……另一个是“情境设置”的主要作用是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这些问题,郑教授在本刊2003年第5期发表的文章《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取向》中已从宏观方面就数学课程的生活化与学生个性化问题进行了阐述,而本文则是从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说明了“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展事实上也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这次课改的一个亮点,也是热点和难点。2006年《人民教育》第3-4期合刊《透视新课程》专栏以“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案例,“追问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分野”,引出郑毓信谈《学校数学:必要的抽象》,引出孙晓天谈《生活,“发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应该有思考的味道。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判断,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思考对于数学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略谈数学直觉思维的发生及其能力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谈数学直觉思维的发生及其能力形成沈翔数学直觉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目前我国数学教育界大体有两种观点。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直觉是一种不包含普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接悟性。这种“非逻辑性”事实上就是数学直觉的最主要特征。(《数学方法论》,1991)并从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解决问题”是国际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我国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为教师,我们为已取得的成绩而欣喜。然而,郑毓信教授撰写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却让每一位读者陷入沉思,因为本书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解决问题”教学的不足之处:“唯一地集中于如何去求解所面临的问题,却未能给予‘提出问题’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始于徐利治教授,然而数学方法论的研究与教学对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的巨大影响恐怕是当时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郑毓信教授作为徐利治教授的学生和最初合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数学哲学和数学方法论的研究.最近,郑毓信教授等人合著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一书,对数学方法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给出了某些相关的理论构建,把目前国内的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国内近些年出版的一些数学方法论的著作相比较可以发现《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一书具有以下3个突出的特点. (1)突出了数学方法论研…  相似文献   

14.
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国际数学教育界经由这些年的改革实践所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即必须很好地处理‘大众数学’与‘最好的20%的学生的数学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1]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应该共同发展”[2],并称数学英才教育的缺失是“当今中国数学教育的重大隐忧”.新加坡学者李秉彝也提出:“大众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们提倡大众教育,也不能忽视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近读国内外著名数学哲学家、数学教育家郑毓信教授等所着《数学文化学》,深感这是一部开拓数学文化学广阔研究领域的力作.该书作者以其坚实的数学哲学素养、广博的数学史积累、新颖深刻的学术观点,初步建立了数学文化学的理论框架.通读《数学文化学》,感到该专着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多方位的理论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在《数学文化学》的第一篇“数学的文化观念”中,作者从“数学对象的形式建构”、“数学共同体与数学传统”、“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数学…  相似文献   

16.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深度教学”十讲之一——从“数学教育目标”讲起》中就提出,“数学教育不应停留于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应更加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应由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转向‘通过数学学会思维’”。上述案例中,笔者从“关注经验,突出策略的迁移”“经历过程,突出思维方法的形成”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情境化”教学是实现数学知识有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众多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情境的创设只是教学的“源”,却不是数学学习的“本”。学生人情入境后的情境剥离,抽象思考后的模型建立,才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力的根本。这就是郑毓信教授倡导的“去情境化”观点。它指知识从具体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从而超越情境成为概括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成为学者型教师,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在省学科教研工作中的辐射作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3月25日 ̄30日在杭州举办了小学数学省级学科培训者培训活动,专程邀请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毓信教授就有关数学教育理论进行了系列讲座,来自全省的10名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参加了活动。郑教授结合教育现状,就“教师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数学活动论”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课程改革2005”数学方法论与问题解决”等主题,旁征博引,为学员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并为这些骨干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斯苗儿)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1月15日-19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和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在湖州市举行了“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第七届年会”。其间,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郑毓信教授应邀为大会作了学术报告,并参与了交互式评课活动。郑先生从数学教育哲学的高度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为与会代表澄清了一系列模糊认识,起到了学术引领的作用。为此,本刊特约刊出郑先生的学术报告———《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和《观课有感》(将于本刊2005年第2期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阅读郑毓信教授的"多元表征理论与概念教学"一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5-6期),很受启发.当我们遇到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去解决它时,问题表征是解题过程的起点.不同的表征方式对问题的解决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效果.根据问题的特征,合理地表征问题,是能否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不同表征方式也能深刻揭示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