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2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国内外的相关实践与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取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作者的基本观点是:这些取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同时则又应当努力防止与纠正各种极端化的主张与片面化的作法。恰恰相反,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努力作好诸多对立面之间的适当平衡。 我国新一轮的数学教育改革现在处于积极的实施之中,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以下简称为《标准》)的制订与初步的实践看,确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特别是,《标准》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从理论的角度看,也有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吸取国外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先进思想,包括从他们已有的实践吸取有益的启示和教训,同时则又应当反对对于国外种种“时髦思想”的盲目追随,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以下就从这样的角度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取向作出分析和评论。由于所说的这几种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被看成世界各国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因此,本文的论述就有着更为广泛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0年第 3期刊登了史芝佐老师的课例“余弦定理 (第一课时 )”以及安凤吉老师的点评 .从课例本身看 ,史芝佐老师对这堂课是进行了认真准备的 ,特别是在余弦定理的引入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这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另外 ,由安凤吉老师的点评我们更可看出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极大关心和鼓励 .正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 ,笔者也愿以此课为例 ,并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对数学课上应当如何设问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事实上 ,自己刚刚完成并向《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投寄出了一篇稿子《数学方法论与数…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习者的悖论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按照西方的观点,中国的教学属于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而学生则处于纯粹被动的地位:他们所需要的只是记忆与模仿;但是,相关的比较与研究却又清楚地表明,中国学生与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好的学生效果,通过对这“中国学生者的悖论”问题的回答,认为数学教育研究应重视分析和反思中国传统教学教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更为深入地研究与理解“核心素养”的具体涵义与现实意义,包括它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从实践的角度看,不应唯一强调所谓的“整合课程”,乃至片面地提倡“去学科化”,而是应当更加重视如何能将这一思想落实于各个具体学科的教学之中,特别是,即应明确提出“数学核心素养”这样一个概念:应当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期参加在福建厦门和山东聊城召开的两次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讨会,有机会直接观看了会议所组织演示的十几堂教学课。本文以其中的一些课例为背景,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为背景,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些整体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形成主要是一个“同化”而非已有传统被外来成分“异化”的过程;与极端化的趋向相对照,中国的数学教育更加倾向于在各个对立面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中国的数学教育特别强调教育的规范性,从而也就与西方特别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启动的数学课程改革现在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重问题.对于所经历的一切做出认真总结与反思将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适当的比较也将有助于人们引出关于如何改进我国数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希望本文能促进这些方面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8.
如众所知,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数学教育曾经历了由惟一集中于教材教法到更加重视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建设这一重要发展。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围绕“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学习论”这三门学科分支的建设进行的,那么,什么又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特别是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呢?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为本"、"关注过程"与"知识形态的必要转变"是现今在数学教育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3个理念,但在实践中又经常看到一些简单化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蜕化成了"教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应当坚持"教学的双中心"与"过程与结果并重",并应更加强调教学工作的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整体性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病必然也会反映到教育领域之中。所以,我们应对此作出自觉的反思与有效的纠正。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地承担起这项社会责任,即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科学素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一、欲速则不达追求快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已经丧失了慢的能力,不会等待,更不会容忍。从这一角度去思考,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补课文化提前教育为什么会如此盛行。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