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着眼于思考现今广播如何将自身作为“信息”,通过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借助其他大众媒介以及人际传播来传播自己。同时结合几家广播媒介的实践探求广播媒介将其“自身”作为“信息”来传播的可行性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传播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学科自主性,建构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研究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言之,只有将“人”作为价值标尺,才能深刻把握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本质,从而为传播研究注入思想和理论的“活的灵魂”;超越狭隘的媒介观,紧紧抓住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这个关键变量,重点思考如何将其从“背景地位”提升至“前景位置”,这不仅是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提升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重要之举;数字传播形态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传播如何以促进公共生活福祉为核心旨归,通过共享的符号体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研究的格局和高度。  相似文献   

3.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5.
在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中,主流研究较多聚焦于文本、受众、效果,甚少关注国际传播的物质基底,这实则内藏着一种“非物质性迷思”。事实上,国际传播长期以来都与海底电缆、人造卫星、数据中心等媒介基础设施密切关联。尽管这些媒介基础设施甚少在日常生活得到关注,但若运行失常,人们惯常的网络交流都难以实现。有鉴于此,在近年来的“物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海底电缆、人造卫星等媒介基础设施逐渐见诸于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但此类研究目前仍较为“碎片化”,在研究方法、理论概念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迷思。对此,本文邀请媒介基础设施与全球传播相关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尼克尔·斯塔罗塞尔斯基,探讨媒介基础设施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关联、相关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分析路径,借此为在物质层面寻觅国际传播的“另类想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克莱默尔通过构建“信使模型”来强调媒介的中介作用,这种“去人类主体性”的媒介观,以一种更加中性的视角探讨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克莱默尔的“信使模型”,展开对新浪微博的传播可见性分析,希望以一种相对新颖的视角,探讨新媒体环境之下,媒介平台之上信息与人的连接。  相似文献   

7.
王贵斌 《当代传播》2021,(6):100-102,112
传播研究如何增进学术间实质交流的话题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介绍了不莱梅学派的传播构型研究,并将其置于比较研究的视野中,分析传播构型在理论框架、方法和观点等方面的优势.作为构建对话的传播研究理论,传播构型有发展为媒介对话和传播范式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虚拟现实的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领域的拓展,沉浸式传播在国内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内的热度呈现上升趋势。从理论到实践,学者们涉足的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梳理了沉浸式传播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媒介转型与传播图景、游戏与新闻游戏中的沉浸式传播、文化传播中的沉浸式传播三个主要板块对沉浸式传播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并为其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具有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等做出了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与洛克同时期的社会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过什么“传播理论”,但是,在传播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的著作里对传播思想的隐约触及。在洛克的哲学巨著《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自由”、“交流”、“语词”、“反思”等理论,为后人研究传播学给予了源头启发和理论丰富,在西方传播思想史的银河中依然是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
贾牧笛 《新闻界》2023,(6):73-82
每个理论均有其特定的生命历程。在新闻传播学界,驯化理论形成“国际新闻驯化”和“媒介技术驯化”两大理论路线,并正在成长为“明星”理论。本文以“生命历程”为经,“理论旅行”为纬,试图呈现正处而立之年的驯化理论在中国的命运。研究发现,驯化理论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经历了移植、扎根和生长阶段。在移植阶段,中国学者挪用驯化理论解释中国新闻事件和媒介发展过程。在扎根阶段,基于理论既有研究纬度的在地研究大量扩展。在生长阶段,中国学者以中国宏观现实和人文关怀调试驯化理论,重新问询理论预设,从时间、空间、性别、权力、技术、生命历程等纬度推动理论创新。但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也应警惕驯化理论可能遭遇被“经典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认可。但是,对“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环境学经典观点的误读依然存在。“媒介即讯息”意在说明,媒介/技术除了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还会产生其它意义。这些意义并不一定为其发明者和使用者所察觉,但却真切地改变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它提出了思考媒介的环境视角,促使我们思考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媒介哲学”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媒介哲学”评介芮必峰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或传播学者,习惯把探讨新闻媒介与政府以及其他干预势力之间关系的各种理论称之为“媒介哲学”(mediaphilosophy),一些港台学者则称之为“新闻哲学”。本文拟对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以来,...  相似文献   

13.
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失去往日强劲增长的趋势,随着第四媒体的网络和第五媒体的手机的快速发展,电视媒介曾经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的挑战.特别是电视作为传播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政理念的重要媒介,正受到冲击,其原有的巨大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如何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电视媒介和相关宣传管理部门所应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梳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研究脉络,不难发现,自1969年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揭开“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到1977年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关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传播不平衡等问题的阐释无不蕴涵着新锐的传媒批判思想。而这与当时正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渗透及应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为探究怎样能使“公益+电视”产生“1+1>2”效果,促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央视《梦想合唱团》为研究对象,采用西方媒介生态学纽约学派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框架来观察公益节目如何利用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和其产生的认识论偏向进行公益传播。笔者认为,人在“媒介-人-社会”这三者构成的公益传播的交互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传播哲学角度谈“传播”的定义——传播哲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认为必须关注传播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接着从哲学的角度给“传播”下了定义:传播是信息运动现象。这个定义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哲学的重要范畴“运动”两字。用“运动”来定义“传播”,能全面完整地概括传播现象,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我们去吸收哲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传播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使传播学逐步走向成熟。这个定义只是从一个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用来替代以前许多有关“传播”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也不例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银幕,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本文就拟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探析它们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所遇到的困境,分析其传播“遇冷”的原因,以期对现代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获得一点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周洋 《军事记者》2011,(7):42-44
1964年,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mhallMcluhan)在其所著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就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观点。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浪潮引领我们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不仅带来了视觉、触觉、听觉的延伸,更带来了“脑与库”的扩展。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美军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相似文献   

19.
胡林艳 《新闻世界》2010,(8):174-175
哈罗德·伊尼斯是加拿大经济学的开创者。他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传播技术对政治和经济的革命性意义,其晚期的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年)和《传播的偏向》(1951年)为传播学的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也使他成为所谓的"媒介决定论"学派的开山鼻祖。大多数学者只看到了伊尼斯的传播媒介理论,却鲜有看到其传播政治经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钧  刘琴 《新闻爱好者》2008,(11):33-34
本世纪传播学从“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受众中心论”衍变的实质表明:“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的直接的普遍的影响之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哄践证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这其中,“广播”形态的人际传播在与其他媒质形态下的人际传播相比较的过程中,因其媒质本身的差异而使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