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花     
《学习之友》2010,(7):17-17
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韩寒  相似文献   

2.
选择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指责你与众不同时,你是听别人的,还是坚持己见? 中国人向来以“中庸为贵”,视“异端”如洪水猛兽。因此,虽然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但我们习惯了“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前者。  相似文献   

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广受认同的原则,但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写作指导“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表面看来,是对立矛盾的,而仔细分析,它们有着内在联系。写作中,我们要有条理地分析“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原因,并进而论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鬼话连篇     
海默  杨秀廷 《当代电大》2006,(11):57-57
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 乱弹:还是那句老话,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相似文献   

5.
郭恬晓 《新读写》2011,(9):36-37
西方名校的校训总是叫人追求真理。如哈佛之“与真理为友”,耶鲁之“真理和光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之“真理使人自由”。  相似文献   

6.
建惠(初三学生)我坚决拥护这种新的评比制度。荣誉总是攥在少数人的手里,对其他学生太不公平。而且,以前的“三好生”评比只注重学习成绩,或者是学生干部被优先考虑,又因为名额有限,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和优势的人总是没有机会。时间长了,得“三好”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而其他人往往因为希望渺茫而自甘人后了。这简直就是“两极分化”!隋影(初二学生)我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是“三好生”,这不仅是因为我学习成绩好,也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学生干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我是优几个月前,在我国中小学沿袭多年的期末“三好学生”评比制度在深…  相似文献   

7.
因为是左撇子,我认为自己是天下最笨拙最倒霉的人。本来秩序井然的事情到我手里总是一团糟:吃饭时把别人的筷子撞掉,握手时措手不及……人们总在惊讶:“天哪,你为什么要用左手!”没有人愿意与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真理的定义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传统的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二是现行高等院校哲学教学大纲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指正确地反映在人的意识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三是还有的同志认为真理一词“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客观真理,那是指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种是主观真理,那是指人的正确认识,即科学真理”。(以下简称两种含义说)我们赞  相似文献   

9.
刘彤  李立 《早期教育》2006,(1):18-19
美国人喜欢这样打比方:“如果手里总是有一把雨伞,还担心下雨干什么呢?”在人生中,如果用“晴天”代表顺境,那么“雨天”就代表逆境。每个人都喜欢“晴天”,但“雨天”却总不可避免。雨天里,手里有伞的人方便继续赶路,逆境中,心中有“伞”的人可以继续生活的脚步。心中的“伞”就是坚强的心,就是坚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0.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体确可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具体真理的讨论中,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承认真理的具体性,不承认真理的抽象性,把否定抽象真理变成否定真理在任何意义上的抽象;另一是承认真理有抽象,但不承认“真理总是具体的”命题中已包含抽象,主张用“真理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来修正“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两种情况,实质上属于同一个观点:在真理观上把具体和抽象割裂开来,把具体加以孤立化、静止化、绝对化。本文仅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求教于理论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12.
人们期盼的"红五月",看来将以"黑五月"报收,市场的气氛凝固到了冰点!看空之声不绝于耳!笔者近期一直坚持的"大底就在眼前"的声音在空旷的原野里回荡,显得是那么的孤单和渺小!古谚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难道这次会出现意外?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真理来源于实践,也有人说真理来源于悠闲。这两种说法未必不能同时成立。不是还有人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吗?人们总是有时间才可能去实践去思考的,思考思辨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实践,实践并不像某些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动手、动脚。人们在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时,似乎是悠闲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正是悠闲给了人深入思考的条件,故曰:真理来源于悠闲。悠闲不清闲。邓小平在“文革”中因特殊的原因获得了特殊的悠闲,这让他有了充分的条件来思考中国的问题,他尤其从给中国带来了大灾大难的“文革”那里思考了很多,并获得了很多的真理。这些…  相似文献   

14.
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实践中的多元价值关系中,操作是不容易的事。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流行的真理标准观轻视人的主体性,淡漠真理的价值性,影响到人们在价值实践中,总是避免不了“左”倾和右倾的摇摆。正确理顺实践主体与真理、价值、实践的关系,是把握实践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从你身边擦肩而过。你能不能成为真理的发现者,这要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你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看你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袁征 《教师》2010,(1):1-1
中国人一直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教师掌握了真理(即所谓“道”),他们讲授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他们是在“传道”。……可异真理是上帝锁在箱子里的宝贝,人类永远只能隔着厚板痴痴地猜想。  相似文献   

17.
阳光总是让人期待,在偏远的山乡更是如此。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手里捧着一本飘着油墨香味的《江西教育》,让人感觉温暖更近了。这就是属于我的初冬的早晨,一位山乡教师的“阳光早餐”。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东之先秦、西之古希腊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真正理解文本中的真理,就必须将“人与书”的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显现的。在书本出现之前,真理不在“写”而在“说”和“做”,真理在言传身教中显见和绵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的语境中“传”说”。然而,书本出、“大伪”现,真理由生命之动进入了生命之静,真理沉睡甚至冻结在了书本的世界里。真理须通过对话方能唤醒其灵动真实的生命之光。人之复归生命需要吸氧,真理之恢复灵气需要进入对话。语言的对话性与人文知识的语言性使许多学者干脆把人文知识定义为…  相似文献   

19.
邹海萍 《山东教育》2007,(1):99-100
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初入园幼儿中,有这么一个特别的孩子。每次的集体活动,他总是一个人徘徊在游戏角、活动区里,手里不是拿着小汽车就是娃娃家的锅碗瓢盆。一次次地提醒他将物品放回原处,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拿在手里玩,一天要重复几十次。每次的户外锻炼,滑滑梯是他的最爱,其他小朋友都排好队他却一个人在滑梯上玩。每次午睡,他都不睡觉,嘴里总是不停地重复几句广告语:“旺仔牛奶”“达能牛奶香脆饼干”。  相似文献   

20.
命题是不朽的内容是具体的──谈“文学是人学”命题俞驰真理都是具体的。它根于生活的沃土,充分概括着实际人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由于它的真理性而不朽,它也是具体的。文学总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总是“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