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夜书》是韩少功2013年发表的书写知青故事的长篇新作。作为一种知青群的集体亮相、知青故事的再延伸,作者把笔触扩展到后知青时代的社会百象,探讨知青那一代人的精神历程。《日夜书》中韩少功所虚构的这些知青故事是以半碎片化的回忆叙事呈现的,从中我们能挖掘出更深的意味。而对后知青时代的集体精神后遗症,作者也进行了全方位地分析与诠释。在那个知青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到新时期之后的社会激变期,知青一代也经历着乌托邦的追寻与幻灭。  相似文献   

2.
张佩  刘复生 《天中学刊》2011,26(4):13-15
《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这部书是木斋用情感来书写的,因此阅读此书就很容易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作者在书中用简单、自然、典雅、看似清淡的文字,呈现出了情感记忆中那段深刻、复杂、琐细的知青岁月。  相似文献   

3.
苏炜的《迷谷》讲述了知青背景下的流民生活,在整个文学史和知青文学史里都彰显出一种突围的姿态,引起了广泛反响。此外,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小说的可读性与可评性,造成小说具有较多现实主义特质的文学叙述与具有较多现代主义特质的文化叙述。  相似文献   

4.
知青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青形象的塑造是研究知青文学,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课题。知青文学中的另类书写是新时期知青文学与之前主流知青文学的最大不同,另类书写包括了知青返城后身份认知焦虑的精神困顿、知青文学关注对象从知青到农民的转移、知青形象从受害者到破坏者的转变。之前知青文学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官方和地下两种形态的知青文学。新时期与之前的知青文学界共同构成了知青文学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未经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年轻作家对知青文学重新审视与把握,以民间立场对知青文学进行重写,知青文学中出现了农民话语,给当代文坛带来新视角和新风格,这也是对以往主流知青文学的一次微弱的反抗.这有利于全方位深层次反映与阐释知青和知青运动.本文试图从时代诉求、文本主题以及这种知青叙事的影响来考察知青文学微弱反抗的历史必然性.刘醒龙、韩东、李洱、何顿、赵刚、刘汉太等的知青叙述将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6.
"无根"的精神心理作为知青代作家集体无意识,是推进知青小说不断革新的动力,新时期知青小说清晰而又完整地再现了一代人伴随时代走过的精神历程。知青作家、知青小说与时代之间休戚相关,构成了生动、复杂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生》通过知青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窥见社会大变革尤其是农村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改革进步的呼声和渴望。  相似文献   

8.
《人生》通过知青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窥见社会大变革尤其是农村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改革进步的呼声和渴望。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注重以深入的自我体验来回应时代与生活,反思“知青运动”及“知青”价值.在反思“知青运动”时,张承志对于“红卫兵”有着自觉的身份认同,以经验性的审美表达来肯定“知青运动”,注重“民粹主义”实践的价值生成.在反思“知青”价值时,张承志既能直面知青的苦难遭遇,又能侧重于揭示知青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0.
《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现象的丰富内涵,指出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价值与缺失,探讨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写作趋向。该书开辟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是同类学术著作中的佼佼者,其学术创见与论证方法都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由于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相似性,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也成为热门话题。这两个地区的旅游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珠三角稍逊长三角。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比较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发现珠三角在资源整合能力、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品牌与形象塑造能力、文化吸引能力这四个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尚有差距,建议珠三角旅游发展应该做到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实行区域合作;二是加强项目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加强品牌建设与形象设计,倾力打造"世界温泉之乡";四是注重文化魅力,把其注入旅游,加强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建设,以增强珠三角旅游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杨剑龙的长篇小说《金牛河》是作者以一位老知青的眼光反映"文革"时期自己经历的那段山乡生活的乡土小说。它以抹不去的悲情记忆为动力源,塑造了牛汉国、姜阿翠这两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山村水乡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体现了"淡中见浓"的美学格调。  相似文献   

13.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4.
嫩江古称“弱水”、“那河”、“捺河”、“难河”、“讷兀河”、“脑温江”、“恼温必拉”等。嫩江是我国东北地区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它既属于黑龙江流域的水系,也是松花江水系中的最大支流。嫩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夹角山地。由北向南流并与北流的松花江干流、东流的洮儿河在今吉林省的大安市与黑龙江省的肇源县fr舍,形成了松嫩平原上的三江平原区。这一地区曾经是辽金两朝经营管理大、小兴安岭及其外兴安岭地域,也是各少数民族的重要军事防御区和设防区。从嫩江流域的角度观察,辽金时期在这一区域设置了星罗棋布的军镇、城堡、路、府、州、县等建制。近年来,在嫩江流域共发现了一百余座辽、金时期的古城遗迹。梳理和综述这些已经知晓的辽、金城池及其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嫩江流域的筑城布局、民族分布、行政建制、历史地理、交通驿站,以及这一地区辽金时期城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河,今称大黑河,在《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20余次,大多数与边塞、战争、烽烟、荒凉、僻远以及边塞建功的理想、思乡盼归的感情相联系。金河自东北向南横贯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这里不仅是用兵之地,也是古代北方的交通要道,距内地路途遥远,金河也因此成了僻远、荒寒、绝域的代名词,给人一去不归之感。唐代金河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虽未出现高、岑那样的名家,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北部军事、边防、地理、风俗、风光等方面的珍贵材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连续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黄河歌舞的旋风,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追本溯源,山西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资源丰厚是黄河歌舞艺术产生的根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舞是黄河歌舞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总结回顾黄河歌舞艺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其发展现状,黄河歌舞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其一,黄河歌舞艺术流派独树一帜,首开全国民族风情舞蹈先河;其二,黄河歌舞艺术流派日臻成熟,淳朴隽永,博采众长,发展鼎盛;其三,黄河歌舞艺术在探索中前行,在艰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黄河歌舞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黄河歌舞艺术未来的发展思路如下:一是借势改革,创新机制,把黄河歌舞品牌做大做强;二是提高待遇,保护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环境;三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拓宽黄河歌舞投融资渠道;四是汲取"黄河三部曲"的成功经验,探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长三角区域运动休闲、高档会所、茶文化休闲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实证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休闲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资质要求等,高职生在休闲企业的用工比例,休闲企业对高职生的满意度以及体闲企业招聘人才来源等,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9.
黄泛平原的古城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治学体会,提出今后应树立“犬黄河”和系统的研究视野,对应“城墙内的城市”学术命题和加强微观考察等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