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明超 《声屏世界》2012,(8):134-135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取代报纸成为大多数人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媒体,因为网络相比报纸在时间上更加的及时,表现形式上也更加的丰富。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实时的资讯获取。传统的门户也需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新闻客户端成为各个门户移动互联网的战略布局,网易、腾讯、搜狐、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先后推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移动终端上的门户新闻客户端也开始战火横飞。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急速普及,营销传播逐渐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碎片化时代。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使得今天的大众传媒市场正在瓦解成一个个"碎片"市场。在今天,我们很可能一边在网上看新闻,一边通过网络电台听节目,一边用即时通讯软件和朋友聊天,还要时不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获得了受众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既遇到了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但无论如何,移动互联网只是手段,广播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博采众长,实现新的突破。按照学界一般定义,移动互联网主要指的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移动互联网主要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便携性、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多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数以亿计的网民和手机用户一同创造了自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移动互联网终端渐渐地发挥着电脑、闹钟、手表等功能,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网络和手机这两种新的接入方式收听广播,传统广播在时代变迁中感受着压力,也迎来了逆袭的契机。广播行业必须迅速作出调整,只有满足受众新的需求,才能跟上"自媒体时代"的步伐,在未来的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付江 《出版广角》2015,(10):60-6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期刊业的转型、升级、贴近和跨界自在情理之中.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5F思维",即碎片化思维、粉丝思维、焦点思维、快一步思维和第一思维.作为传统期刊市场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文摘期刊本身就具备诸如免费、分享、互动和平台化等互联网"基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牢牢抓住"服务"这一关键,大众文摘期刊就可以通过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组织再造,实现从"+互联网"向"互联网+"的跨越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7.
南都全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特色,打造一个以南都全媒体数字信息内容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以一款深度定制的平板电脑为介质,开启了传媒从"翻阅时代"到"点击时代"再到"划时代"的跨越,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媒体转型新路。5月29日上午,南都全媒体集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2,(8):93-93
我国首部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6月7日正式发布,该书由人民网组织撰写,对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回顾。蓝皮书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热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移动改变生活”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世界最大的移动终端产能,移动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官建文 《传媒》2013,(2):17-19
今天的媒体应更多地关注移动互联网。尽管今天还存在大量的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但网络传播正方兴未艾,移动传播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成为传播的主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体验得越来越深刻。我们身边随处都有用手机、平板电脑上网的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网页可以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信网、互联网已成为音频内容的重要传播介质,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取代传统的收音机成为音频内容传播的新终端,利用移动终端的客户端程序以及播客定制下载已成为音频内容传播的新途径,对此,广播媒体不可不察且应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11.
游程 《声屏世界》2012,(6):186-188
"未来10年,必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句话曾被李开复、周鸿祎、雷军等行业领军人物频频提及。种种迹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张金 《出版参考》2014,(15):12-13
正最近三两年,苹果智能手机iPhone和平板电脑iPad如日中天,引得无数传统互联网厂商和手机厂商进入这一领域,欲分得一杯羹。除了硬件利润,还想获得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成为移动用户的平台商。其中,产生了无数的产品,如米聊、360助手、微信等。PC时代"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变成  相似文献   

13.
张金 《出版参考》2014,(12):12-13
正随着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过8.28亿,微信用户数也已达6亿,手机淘宝用户(不含天猫)和支付宝用户均破1亿,购物人群已占淘宝互联网购物人群的三分之一,成为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与有线互联网时代匿名用户不同,手机或平板用户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微信用户与论坛用户ID不同,不再是"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是若干个活生生的人。这还不只是用户数量的简单增加,随着SNS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用户平台、用户与商家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加,用户与信息、用户与商品和服务的联系也在不断增加,用户量、物流、现金流、信息量也在日益增加,用户行为呈海量爆发式增长,用户数据呈现  相似文献   

14.
刘漾波 《今传媒》2016,(1):156-157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中,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传播时空环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碎片化媒体环境中,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面临解构、传统文化沦丧、文化泛娱乐化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媒体碎片化特征,进而分析媒体碎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最后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旨在引发各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更具发展趋势,使得传统纸媒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传统纸媒的转型工作备受关注。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媒体行业与时俱进,新媒体呈现日新月异的趋势,使得传统纸媒的优越性面临威胁,其转型道路势在必行,不容忽视。本文立足"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纸媒的特征和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面探讨了传统纸媒转型战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应用网络技术,媒体行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使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和快捷,而这也是广大群众更加青睐和喜欢的传播方式。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大大地影响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主导地位。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如何做电视媒体,以供相关的人员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13,(1):102
互联网素来是一个制造"神话"的行业。2012年,视频行业在经历各种纷争后逐渐走向成熟,视频行业版权市场回归理性: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爆发,移动广告的投放能力进一步提升;微博等社交媒体领域的营销理念仍处于探索阶段……视频整合、社会化营销,电商大战、搜索、入口、大数据等营销关键词此  相似文献   

18.
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广告面临严峻挑战,广告产业将面临自印刷技术普及以来最大的变化。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本文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广告理论体系、概念内涵、产品特点和运营思路——"微广告"。本文重点论述了"微广告"移动化、互动化、分众化的概念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以多维化、迭代性、分组交换为特征的"微广告"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9.
黄平  崔健 《传媒》2012,(7):54-55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技术不断升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催生了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自媒体"的产生。自媒体的兴起是传媒领域的大事,因其方便、快捷受到用户的欢迎,成为大众参与度极高的媒体形式,在社会网络中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对舆论环境、社会稳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数字时代的阅读呈现内容消费时间和传播内容形态的碎片化特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在数字阅读领域尝试发展,并带来诸多改变和影响。本文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数字阅读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数字阅读的体验和传播效果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