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举起小手,和老师一同来写课题。“房”是这一课的生字,先写一个户字头,再写一个“方”,注意,把横拉长,写完横折钩再写撇。(生书空,齐读课题)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还学写了生字,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出示生字卡片)这都是本课  相似文献   

2.
查晓玲 《江苏教育》2012,(Z3):13-16
【设计理念】这是一节"竞赛课"。说实话,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了很多。一定要精彩,一定要圆熟,一定要吸引评委眼球,一定要获奖……可是,一连串的"一定"却把我自己给"定"住了,思路怎么也打不开,备课一度陷入僵局。怎么办?回到原点。这节课,我究竟想上成什么样?长期的低年级教学实践,让我对"识字"教学有颇多心得。我一直觉得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一是"就字论字",就课本上那些生字,老师就这么教,学生就这么学,看似天经地义。其实,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都不是零起  相似文献   

3.
近日 ,我参加了南京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观摩研讨活动 ,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五年级观摩课《黄河的主人》。执教者上的是第一课时 ,在这节课中 ,教者对文中的生字新词教学作了独具匠心的设计 ,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将这节课中生字新词的教学片断实录如下。: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 ,下面让我们比一比 ,看谁的预习最充分。请读读这些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羊皮筏· 子艄·公竹篙· 波浪滔滔·· 惊涛骇· 浪如履· 平地)(指名读 ,齐读)师 :这些新词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请先在自己的学习小组里互相交流。(四人小…  相似文献   

4.
一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举起小手,和老师一同来写课题."房"是这一课的生字,先写一个户字头,再写一个"方",注意,把横拉长,写完横折钩再写撇. (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还学写了生字,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出示生字卡片)这都是本课中难写的字,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记清楚,一会儿我们就来默一默.  相似文献   

5.
镜头一:我执教人教版二上《识字3》这一课。这是以“三字经”为形式的识字课文。我教学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各种形式认识本课11个生字,渗透爱祖国教育。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很明朗的教学主线。从初读韵文、自主识字,到熟读韵文、识记生字,再到背诵韵文、巩固生字,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堂低级复式阅读课。一年级的教材是“我爱妈妈”,这节课是第一教时,要求是使儿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纱厂”。车间”“红旗”“夜校”“识字”“功课”等几个生字新词;二年级的教材是“红军到了杨家窪”,这节课是第二教时,要求是复习鞏固全课的生字新词,并能初步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7.
在一节识字课上,当我刚刚在黑板上写出这节课要学的“旺”这个生字时,几十双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知道,这个字念‘Wang’”。那几十双渴望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不容置疑的神气,班里有位女同学主动站起来告诉我,她在上学之前就已经认识  相似文献   

8.
怎样以较高的效率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的设计是关键。我曾经听过阳泉市郊区实验小学青年教师郑忠青教学一年级(二册)《蔬菜》的一节课,感到这个课的设计很好。这节课曾在山西省小教培训班上亮过相,获得北京特级教师张绪发老师的称赞。我以为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低年级‘看图学词学句”课的特点:学习语言(词和句)和认识事物(图及实物)结合得相得益彰;学习生字和学习词句结合得密切顺畅;吸收积累语言(读课文)和运用表达语言(用词和按一定句式说话)结合得恰如其分。确实值得推荐给同行们研讨、借鉴。《蔬菜)(第一课时)一…  相似文献   

9.
近来听了低年级的几节语文课,有一个现象令我十分惊讶,就是学生在一节课里很少用语文课本.其中,特别是一位一年级的年轻教师,在一节识字写字课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全班65名学生竟全部没用课本.课后,我请教这位教师,语文课学生为什么没用语文课本?他说:课文的内容都写在黑板上了,就那么几个生字,看黑板跟看书不是一样吗?是一个样吗?我看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我在教学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口语交际”,同学和老师一样,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程的变化使我们老师有些不适应教学。甚至会对教学理念产生误解,这节课该怎么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依据台湾翰林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二教学时数及各节重点第1节:学生能朗读课文,并说出本课的大意。第2节:学生能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并习写生字。第3节:学生能掌握本课生字的部首、笔画,并运用  相似文献   

12.
《问银河》是二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我突然别出心裁,想换一种授课方式。正巧,临时有急事,不能上语文课,便改为自习课。经过一番紧急备课,我向孩子们提出了自习课的任务和要求。任务:自学第24课中《问银河》里的生字;要求:先读通课文,再将生字表中的生字进行认读,会口头组三个词语,最后自己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抓住关键笔画,认真完成《习字册》。傍晚放学时分,我匆匆赶到教室,发现课代表早已将收好的《习字册》整齐地摆放在讲台上。拿起笔,一本本书写端正漂亮的作业展现在眼前,之前的担心顿时烟消云散。“驶”“轮”“坝”“宽”等易错生字的正确率竟是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13.
课余,整理教学笔记时,有一个我曾经引以为傲的教学案例引起了我的思考。那是几年前我在外地上公开课时发生的一幕。那堂公开课上,课一开始,在复习生字这个环节,我请学生上来领读上节课学的词语。孩子们十分踊跃。其中一个小男孩高举着手拼命地挥舞,表现得特别积极,我马上请了他。小男孩兴高采烈地登上讲台,清清嗓子,流利地发出了命令:  相似文献   

14.
邹恒 《中学教育》2008,(5):31-33
一、个案描述 这是一堂非常普通的政治课,那天下午我象往常一样走进高一(13)班的教室,准备讲述高一思想政治第八课第二节第一框:“真理是客观的”。这节课我在其它班级已经上过两次了,上课的过程几乎与我的备课没有太大的不一样,所以在上13班的课时我依然按照原来的讲课思路。  相似文献   

1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的教学内容。在对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作了如下几点思考:思考1——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究竟有哪些?这节课在本单元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  相似文献   

16.
寻找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契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课的铃声结束了教室里的喧嚣,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期待着这节音乐课的新内容。在复习完上节课的内容后,我请几个同学给大家演唱几首他们熟悉、喜爱的外国歌曲,以导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英格兰民歌《乡村花园》。随着几名同学的演唱,我发现了自己导课设计的失误,我原设计由几首外国民歌导入英格兰民歌,可学生唱的几乎全部是韩国、日本的流行歌曲,而且大多数是用原文演唱,随着同学们一遍遍的喝彩声,我深知这节课不可能再违背同学们的意志而强加给他们所谓的英格兰民歌了。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教学目标1援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等三个生字;能有感情朗读课文。2援认识"三问三答"这样的语言形式,感受韵律美,积累语言;运用这种句式说话,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形式练习说话。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书写生字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森林里的小动物举行了一场有趣的比赛。他们在比——(生)尾巴!(板书)师:在比尾巴大赛上,我们认识了很多比赛选手。今天它们排着队要出场了,这是——松鼠,松鼠的名字有点难读,谁来叫一叫它?大家一起再叫叫它吧!还有谁呢?  相似文献   

18.
听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研究课《这儿真好》,引发了我对当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这节研究课的前半程,教师上得很流畅,学生相当活跃。在这节课的最后十分钟里,老师安排的内容是“精心”指导学生书写好“象”、“极”、“玩”、“年”四个一类生字。按理说,十分钟时间安排写四个生字,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可在教学中,老师先引导学生逐一给这四个生字组词、扩词,然后再引导学生逐一书空识记字形,接着又引导学生逐一观察、评价老师所“范写”的字存在的问题,最后又带着学生温习了一遍“写字歌”。待到教师将上述环节教学完毕,…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语 ,理解“呷”的意思。2 导读、理解课文3—5自然段 ,了解饮茶的好处。3 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用“既……又……”写句子。4 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运用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导入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9课《说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种茶的历史悠久 ,茶叶的种类也多。此外 ,我们还学了这一课的生字、词语 ,老师发现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 ,而且有些还比较…  相似文献   

20.
教学反思     
<正>本节课我上的是外研版七年级上Module 6 Unit 2 The tiger liaes in Asia.因为是节阅读课,所以我把寻找信息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我按照读前,读中,读后安排了以下几个部分。读前部分,我先展示了一幅地图,我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回答It’s a map of the world.我又问Do you know the places?(因为我用不同颜色标出了几大洲的位置,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