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群落的演替"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客观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上正确对待群落演替的概念,准确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对以下四个方面的把握很关键。1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因演而替的主体过程"人教版新教材中对群落演替的定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一概  相似文献   

2.
<正>树干通常由8个主要部分组成,从外到内为表皮、周皮、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和髓等。一般来说,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统称作树皮。由此可见,树皮既指手感粗糙坚硬的死的部分,也包括了柔软的活的组织。其中,木质部主要负责向上运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当木本植物的树干受损,被割去  相似文献   

3.
1 玉米、甘蔗的茎为什么也能增粗 ?玉米、甘蔗茎的维管束内没有形成层 ,为什么它们的茎也能增粗 ?玉米、甘蔗茎的维管束内没有形成层 ,所以没有次生生长 ,因而也就没有次生结构 ,它们茎的增粗是由于细胞的长大及初生加厚分生组织平周分裂的结果。玉米、甘蔗茎内的初生组织的细胞在初形成时体积很小 ,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成万上亿个细胞的长大 ,必然导致总体的增大。另外在玉米、甘蔗茎尖的正中的叶原基和幼叶的下面有几层由扁长形细胞组成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 ,也称为初生增粗分生组织 ,它们和茎…  相似文献   

4.
<正> 1 对"演替"概念的讨论[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中学(518066) 涂门江申紫练]1.1 先看一道题目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长白樵木(AraliacontunentalisKitag)茎结构,研究结果是:初生维管束有两种排列方式同时存在,即一种是排列成一轮在皮层薄壁组织的外侧,一种是散生在皮层薄壁组织中,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次生维管束位于成轮排列的维管束之间,由进行次生生长时由两初生维管束之间的束间形成层形成.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长白樵木(AraliacontunentalisKitag)茎结构,研究结果是:初生维管束有两种排列方式同时存在,即一种是排列成一轮在皮层薄壁组织的外侧,一种是散生在皮层薄壁组织中,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次生维管束位于成轮排列的维管束之间,由进行次生生长时由两初生维管束之间的束间形成层形成.  相似文献   

7.
从湖泊演替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练习题:“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了湖泊到沼泽、湿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请参照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描述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的大致过程。”由于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相应的答案或解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这一演替过程理解成次生演替,理由是湖泊底部是很好的土壤,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8.
短梗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短梗五加根、茎结构.观察结果是短梗五加根次生生长旺盛,次生结构发达,年轮线清楚,导管为单管孔,均匀分布在生长轮当中,射线细胞具大量的初生纹孔场.短梗五加茎当年便进入次生生长,初期生长时,表皮细胞多层,但排列不规则,皮层细胞多层,内部有裂生型树脂道,初生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多数,排列紧密,茎生长后期,表皮细胞多层排列规则整齐,近表皮的皮层细胞形成木栓形成层,并形成少量木栓层和栓内层,树脂道被破坏,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及木射线和韧皮射线.  相似文献   

9.
丙3乙甲452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15.效应器(肌肉)图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共同维持的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  相似文献   

10.
对高中生物必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必修3"群落的演替"中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比较演替与进化在次序、方向和内容3方面的联系和差异。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 现行植物学教材中关于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结构的阐述,一般都将根与茎的初生结构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而叶的结构则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这样处理的目的似乎是要在统一根与茎的初生结构,并进而在根与茎的次生结构相贯通的基础上,得出一般作为植物体轴的根与茎应有相同结构的结论。但恰恰相反,其结果却是造成了更大的分歧和混乱,不仅根与茎有区别,而且人为造成单、双子叶植物茎在结构上的较大差别,在学习时便只好强调其各部分来源的区别及各部分组织结构分布的区别。而且,茎与叶之间本来是相统一的,反而变得似乎毫无关系。一般来讲,植物的器官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各自不同的功能,进而产生与此相应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四面山次生灌丛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拟合对数正态分布曲线描述四面山次生灌丛的种多度格局 ,并用多种公式计算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通过比较与分析 ,得出结论 :1四面山次生灌丛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结合分布曲线指出在此群落中多度大的物种只有极少数 ,多数物种的多度都偏小 ,从而说明了次生灌丛群落的年轻性与不稳定性 ;2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总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 ,揭示次生灌丛作为森林演替的初级群落其结构与组成部分较简单 ,功能还不完善 ,同时指出为提高森林覆盖率 ,有必要保护和发展次生灌丛 ,提高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教学》2017,(6):22-23
以"群落的演替"教学为例,论述模型建构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包括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课中让学生制作"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物理模型,利用概念模型法讨论蕴含"群落演替"的古诗词句和绘制本章的知识概念图,以达到突破本节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四面山次生灌丛主要种群间的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方差分析、X∧2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等系列技术,测定了重庆四面山次生灌丛12个主要种群间的总体相关性,各种对间联结显性和关联强度,结果表明:上述系列技术能有效地度量出多种对间的联结性,揭示出四面山次生灌丛群落中,除个别种对外,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总体上趋于独立分布,这反映了次生灌丛群落处于演替前期的年轻性和不成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紫藤幼茎和老茎的解剖学结构。根据观察可知,紫藤的幼茎为初生结构,主要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束三个结构组成。紫藤的老茎出现了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以及髓的结构。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我们对茎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对茎的功能的开发及利用。  相似文献   

16.
全国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材《栽桑学》(浙江嘉兴地区农业学校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有一说法值得讨论。 该书第133页第一行有这样的描述:“用手捏开砧木斜面,使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选择与砧木大小相适应的接穗头,以斜面对着皮层方向慢慢插入……”该句中的“皮层”一词所指不够明确。除该处以外,在嫁接一节中,还有多处出现这一说法。 其实“皮层”的本意是指在植物根或茎的初生构造中,表皮以内,中柱以外的薄壁细胞层。在形成次生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中涉及的演替属于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本土教学资源,采用自主阅读、交流讨论突破“演替的过程和类型”教学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以致用,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堂的“本初生成”,是指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学习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纯粹的数学意识、思考与行为等,它是数学课堂生成的本源面貌。重视“本初生成”,既是新课改的本质特征,也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所在。根据与教学预设的关系以及教学目标,不同的“本初生成”有不同的教学价值。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本初生成”顺“学”而为,串联教学预设,实现教学目标;还要开展交流互通,提升“本初生成”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黔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藤刺灌丛阶段、灌乔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土壤环境,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仅为0.9492 g/cm3;20~40 cm及4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逐渐升高,但0~100cm土层平均容重逐渐降低; 0~20cm土层含水量逐渐升高,顶级群落阶段明显高于其它阶段;20~40锄及40~100cm土层含水量随植被恢复演替呈总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