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     
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 有时一刻值千金,有时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值一分钱。年轻、年盛的时候,一天可以干很多事;在世上活得时间越长,就越抓不住时间。  相似文献   

2.
杨秀 《湖南教育》2005,(22):26-26
教学如歌。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是课堂演奏曲的指挥,学生是情绪饱满的表演者。教学过程就如交响乐的演奏,有时高亢激越,铿锵有力;有时低吟浅唱,舒缓轻柔;有时龙腾虎跃,酣畅淋漓;有时悄然滑落,静默休止。如果教师具有高超的指挥能力,巧妙把握课堂教学有起有伏的节奏,那就能和学生共同演绎语文教学的华美乐章,展示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那么,如何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相似文献   

3.
又到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的时间,见几个同事抽中午空闲时间凑在一起,拿起教材和复习资料,相互检查对方对考试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时一人提问,其他人回答;有时几个人一起回答同一道题.相互提醒、相互补充;有时共同攻克一道数学难题……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前几年自己参加自学考试备考的情景,也是几个同事说好了报同样的科目,可以一起复习。  相似文献   

4.
一人走路     
我总是害怕一人走路。我一人走路时,往往是送别朋友后回家。这时,我特别感到孤独,只有埋头疾行,仿佛在逃避什么。有时是往日形影不离的她,就这么远走他国,去了地球的另一角;有时又是萍水相逢的他,正相见恨晚,又突然消失,仿佛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这个人影,于是,我只好形单影只地一人走路……时间和空间就这么把朋友活生生时间和空间就这么把朋友活生生地拆散,一切都像微风从身边悄然飘过,不留下一丁点痕迹。的确,很多东西往往要等到渐渐隐去后才可体味出曾经拥有的可贵。有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会被困在回忆之中,而过往的感动…  相似文献   

5.
刘天旭  蔡秀山 《现代语文》2006,(11):120-120
人生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成各种滋味都得尝一尝;人生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各种色彩都会加入到你的生命中来;人生又像反复无常的天气,有时阴雨有时晴。  相似文献   

6.
包昆荣 《中国德育》2005,(7):24-24,44
角色意识是德育工作者精神的眼睛,思维的路标。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扮演丰富的多重角色,有时以“家长代理人”出现,承担“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责任;有时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有时是“管理员”,帮助学生遵章守纪,养成“律己”习惯;有时又是“心理医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咨询、疏导;更多的时候以“朋友和知己者”角色走进学生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些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灵活辩证地运用,但不管担当什么角色,宗旨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7.
时间储存器     
我们的时间有时多,有时少。多的时候,不知往哪用;少的时候,真想从多的时间里取出一些来。但是,时间已经流走,没法复原。那是在2050年,我从商店买回一个超级保险箱,放进缩小机里,把它变小。然后,我装上加压器和收缩管,还有按钮和荧火屏,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台“时间储存器”。它的作用是可以把多余的时间自动存进去,要用时,可以取出来。如果我想取出20分钟,只需输入使用的原因,再按20分钟的按钮,荧光屏上就显示出一面钟,钟上的时间会在20分种内慢慢走。等20分钟后,钟的速度又恢复了正常。筌时间储存器$景德镇市昌河小学四…  相似文献   

8.
歌唱与发声是一种肌肉运动,是有意动作和无意动作的交替进行。有时先是有意动作,经过长时期的训练后,就会变成无意动作;有时先是无意动作,经过分析综合,反复实践,变成有意动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文近半个世纪的怪事不少,有时是一分为二,变成文学和语文,有时又合二为一,变成单一的语文;有时强调阶级性,为政治服务,课本里充斥伟人语录,有时又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材基本不讲不学;有时重视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大学的语法课,有时又重视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美学欣赏课。局外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莫名其妙,局内人其实也不明就里,一再听风是雨,左右摇摆。中国的语文到底怎么啦?确实令人费解。按理说,有五千年的文化史,十几亿人的语文实践,加上现代科学思维的理性分析,区区语文学科应该不至于如此折腾。但事实…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的视野里,时见这样的现象:讲读精美的作品,有的学生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却如身在世外;写作距离较近的对象,文字平淡,干篇一律,写作距离较远的对象,言不由衷,位虚理悻;有的课堂静谧如僻巷,有的课堂喧闹如街市;有时台上一问,堂下百诺,有时台上千呼,堂下不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不进行教学的艺术调节,就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调节,即运用科学的艺术的理论和方法,纠正偏离甚至离轨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及其过程显示出和谐和生气,从而用最少的可用性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经验调节所谓…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语文教师,我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觉得课上得很是得心应手,一节课下来,身心俱泰;有时就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甚至有沮丧之感。为了搞好教学,对其加以总结记录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2.
as,while和when均可用作从属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作“当……时候”解。它们所引导的时问状语从句有时意思一样,有时却有差异。意思相同时,这三个词可以互换使用;意思不同时,则不能互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学生犯了错误,不一定都要即刻批评,有时隔日批评,会给师生双方留出思考的时间,效果会更好。当教师即刻批评学生错误时,由于双方都没有思想准备,教师可能会言词过激,行为过火;学生可能会百般抵触,消极反抗。如果隔日批评,矛盾就有了缓冲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一位哲人说过:“距离产生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一定的空间、时间距离,陌生人之间一般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否则便会构成对别人的威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空间侵犯。人们办事有时喜欢迟到、早退、皮皮踏踏;有时过急,有时过慢,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时间侵犯。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的语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忠实”作为口译标准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理想口译的内涵,指出译员在口译中既要充当语言媒介或桥梁,又必须扮演好口译者本身的角色;这就要求译员有时必须完全“忠实”地口译,有时则不完全“忠实”地口译,有时甚至完全不“忠实”地口译;“忠实”对于口译只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如下情形:有时满堂异口同声,轻而易举;有时满堂煮沸,不着边际,难以控制;有时一堂寂静,无人问津,十分困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症结在于提出的问题是否切入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课堂提问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在“提问”上狠下功夫,则是一堂课产生亮点、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提问时,我们在把握前面原则的前提下,一定要把握适度,选准角度,增添梯度,挖掘深度,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者寥寥;有时学生答题热烈,但不知所云.或者学生的回答和正确的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有时学生学会方法,但是表达时词不达意,或顾左右而言他。面对这些情况.如果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针对看到的现象巧妙导答,教学效果就好.反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本文列举7个导答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这段时间,胖叔叔茶座里的女生突然多了起来。过去,女生只是男生的陪衬,默默跟随着男生来喝茶;现在女生也开始扎堆来喝茶了,而且,有时神秘地悄悄议论什么,有时又爆发一阵大笑,引得男生们纷纷相望——  相似文献   

19.
信任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大、中、小”和“半比较”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解题方法.在解题时有时只用“大、中、小”,有时只用“半比较”;有时两配合起来使用.下面就具体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