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苏少版美术第十七册第三课"笔情墨意抒胸臆"是一节水墨花鸟画课,我紧紧围绕水墨花鸟画中的人文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水墨画的文化内涵,泼得水墨更淋漓。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1.添砖加瓦。上课时我带了一幅已经装裱好的水墨画作品挂在墙上,学生惊讶地问:"老师这是怎么画的呀?太复杂了,太漂亮了!"我也被学生夸得飘飘然了。"画上其实是一些由很简单的双钩线条构成的草地,这些线条并不难画,但要有耐心地不断添加,就像砌墙不断添砖一样,"我快速地在黑板上示范着,"同  相似文献   

2.
"你敢不敢教孩子们画麻将?" "怎么不敢?"就这样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灵感,画麻将——就从画麻将筒子的圆圈开始,于是我尝试了一种少儿水墨画的教学,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年的少儿水墨画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了解墨的浓淡干湿焦,了解笔的中锋、侧锋、逆锋,教孩子们画梅兰竹菊,画虾蟹鱼虫,孩子们在老师的言传和示范下,画的梅兰竹菊可以和老师相似,画的虾蟹鱼虫可以和大师媲美.但是那些传统的画花鸟鱼虫的教学却让我越来越觉得没有创意,枯燥乏味没有劲.  相似文献   

3.
水墨改画是现代美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运用传统笔墨语言改画其他画种,以一种绘画情趣表现另一种绘画形式,有趣生动。既能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包容和博大,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水墨工具表现画面的兴趣。让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尝试国画的表现方法,对学生的美术能力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油画和中国水墨画是绘画种类中具有地域特点的画种,在美术教学中,一般都是将两者从绘画风格、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历史地位等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区别。这个区别让很多学生会认为两者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画种。在一次县中小学美术特色课堂展示、教研活动中,笔者选择了小学四年级美术课本中的《水墨变体画》在二年级进行授课(二年级学生基本参加了学校水墨画社团,授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体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外,感受一下用水墨画油画的乐趣),在这一课中尝试了用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来表现西方油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水墨画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帮助学生感受水墨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并让他们了解、体会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和内在精神。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水墨画教学不宜讲得太深、太专业,故而,笔者在水墨画教学中,主要将目光放在了水墨画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上。  相似文献   

6.
《秋天》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看图学文。这一课是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从而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象。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各种朗读手段,调动学生积极背诵的能力。一、...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小语五册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很有特色,文中有插图,语言文字优美,所描述的事物学生很感兴趣。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并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利用图片感受美《喜鹊》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画出喜鹊的图画,并根据课文上色。  相似文献   

8.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时,教者让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要学生汇报课前感受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播放录像。接着便分组汇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像。汇报之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道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案例二:阅读《卢沟桥的烽火》(苏教版第10册“)守桥部队严惩敌人”这部分内容后,教者让学生说感受,学…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风车》是广东省深圳市电教馆编著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十二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LOGO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基本命令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学习LOGO程序的抬笔、落笔等基本命令,并能用这些基本命令画出图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正确分析图形,并用LOGO命令画出它们。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风车》是广东省深圳市电教馆编著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十二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LOGO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基本命令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学习LOGO程序的抬笔、落笔等基本命令,并能用这些基本命令画出图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正确分析图形,并用LOGO命令画出它们。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材中,一开始就编排了中国画欣赏、水墨画及白描等教学内容,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画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在此类教学中应以笔墨即线描为主,构图造型为辅.  相似文献   

12.
<正>《少年王冕》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写人的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的故事,赞扬了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美德。全文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形象。让学生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激发学生真正感受"树立榜样"的力量,深刻理解和体验王冕画得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也懂  相似文献   

13.
<正>《水墨西游之水帘洞》是西游校本教材的内容之一,以"水帘洞"为主题,试着画一幅水墨画。选取水帘洞这个题材,意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儿童水墨画的表现中,学生如何"造型"与怎样表现"笔墨"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上课前,从不同角度拍几张水帘洞的照片,用图片导人,并和学生进行欣赏交流。接着介绍水帘洞,让学生思考怎样来画水帘洞,强调要多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水帘洞,并展开小组讨论,了解水帘洞有什么特点,还能发现哪些细节。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水帘洞,为接下来用水墨的形式去表现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争画》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四篇课文,根据选编意图,仍然要按照第三单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整篇文章以争画为中心,展示了三位名人高尚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敏捷的才思和鲜明的个性。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扣题质疑,了解争画的人物1、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扣题质疑。(通过质疑,进一步了解学生,以学定教)2、交流补充,加深对三个人物的了解。(了…  相似文献   

15.
<正>如今的小学美术课本中,每册都有"水墨情趣",这样的课例设计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了解中国画的有关知识和技法,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但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教学",更不是成人水墨画技法的"传授教学"。新课标更加强调"情绪"、"想象"、"个性"、"体验和实践"。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景色、事物用抽象的笔情墨趣表现出来。要鼓励儿童带着自己的观点、情趣去体验水墨,表现生活和自然,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空间。那么,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体验水墨画呢?作为一位实践者,就此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杏坛杯赛课王美欢老师执教了《水墨变体画》一课,这是一节水墨画的课,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创新的技法,新鲜的题材,画出自己心中的国画作品。水墨变体画是一种新颖有趣的绘画方式,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水墨画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神与文化,学生以水墨的方式进行富有乐趣的创作,借用大师的作品并加入自己的想象进行添加、改变,画出富有新意的变体画。水墨画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儿童画的奇异想象,往往  相似文献   

17.
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感受艺术气息的重要载体。中国水墨画是人类艺术史中的文化瑰宝,我们广大艺术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而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凸显童趣课堂,从而让学生热爱水墨画,迷恋水墨画。  相似文献   

18.
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卷第五》中指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书法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合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笔墨感悟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学习颜体"竖画"为例,通过了解颜真卿的人物品格,去感受颜体竖画的劲挺厚重;再通过笔墨神韵的感悟,去了解颜真卿的人文情怀。由"寄情于书"到"以书写情",让学生逐步把握颜体书法的整体风貌,达成颜体的竖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水墨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备受重视,但因教师没有认识到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作品单一,缺乏创造力和表现力。水墨画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技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审美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对水墨画创意教学进行大胆探索,引导学生了解笔、墨、宣纸等绘画材料的特点,通过赏析与创作相结合、跨学科教学、拓展户外课堂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画创作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教者让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要学生汇报课前感受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播放录像,接着便分组汇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全部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像。汇报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道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案例二:阅读《卢沟桥的烽火》(苏教版第10册)“守桥部队严惩敌人”这部分内容后,教者让学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