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超越传统经验层面,以引导学生在理性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寻找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并在学习反思中思考历史事件的描述与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在教育领域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的发挥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都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检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让他们从思想意识上主动地去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内容与观念。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就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围绕"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1问题的提出"教学为了谁?教学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教学从哪里出发?"这三个问题是数学教师必须经常思考和回答的,具有不同教学立场的教师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不同的答案表明了不同的态度,这也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事实上,教学立场有教师立场和儿童立场之分.教师立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以"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为教学设计取向,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为主,对学生的感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需要",而不留意学生的"不需要".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本文从"学生不需要什么"入手,反向思考降低教学成本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方法.这可能成为解决一些困扰我们的教学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近来,网上屡有一些师生关系相倾的事件报道。来源不考,原因不明。单从这些事件表面,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师生关系为什么会恶化到如此地步?学生真心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笔者肤浅地认为,在这中间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否足够?爱的教育在我们教师生涯中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们是否全心地认识、实践"爱的教育"了?笔者认为,践行"爱的教育"在我们教师生涯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摆正心态——利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73):143-144
新课改在我国初中阶段的进一步推行使得历史课程有了新的培养目标,教师更加注重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凸显学生从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背景之下,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从宏观和大局来看待历史事件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带动学生严谨的历史态度的形成,因此,文章主要探讨"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薛永娟 《语文天地》2011,(19):38-39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片沉寂,多次点名,几番追问,答案并不如老师心意。于是,教师怕学生见解不到位,领悟不深刻,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最终越俎代庖,几乎包办了所有问题的解答,一人独"秀"。而属于学生的阅读、思考时间少得可怜,学生成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而且要关注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尤其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影响较大的事件。课堂教学事件蕴含有怎样的德育价值,它之于道德教育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如何发掘并有效利用教学事件以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从德育的角度来解析课堂教学事  相似文献   

9.
观念制约行为,观念指导行动,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不会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需要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作指导。记得1999年9月的一天,有所学校举行一次政治课公开教学活动,作为特邀嘉宾,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执教者是刘老师和孙老师。刘老师是从教不满5年的年轻教师,孙老师是从教20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都上“货币的职能”这一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知识重点,刘老师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电脑课件。上课时他在荧幕上出示了四道小题作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刘老师一节课没有做很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流行不一定意味着正确,但却一定有其深层的原理。关于教师职业,有两个流行很广的说法,其一是“教师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其二是“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仔细反省这两个说法,会发现前者是从道德角度思考教师职业,它往往出于治人者之口;后者是从功利角度思考教师职业,它往往为治于人者认同。我这里并不想分析这两种观念的正确与否或生成缘由。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关于教师的职业的长期思考中,缺少一个审美的角度。当我读到王鰓《美丽教师》这部著作时,我发现,王鰓是在全心全意地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教师…  相似文献   

11.
观念制约行为,观念指导行动,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不会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需要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作指导。记得1999年9月的一天,有所学校举行一次政治课公开教学活动,作为特邀嘉宾,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执教者是刘老师和孙老师。刘老师是从教不满5年的年轻教师,孙老师是从教20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都上“货币的职能”这一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知识重点,刘老师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电脑课件。上课时他在荧幕上出示了四道小题作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刘老师一节课没有做很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亲历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质疑,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这一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一线教师的内心,这固然可喜。然而事实上,我们教师仅仅停留在"怎么教"的层面,让学生配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内在思路的把握,缺少对生本学情的关注。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为学生而教,这就使得教师要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的过程中会  相似文献   

13.
高考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人文素养、体现课改精神已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从提升学科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立意及效率。一、通过历史事件及史料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师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贯穿于历史教学中,使学习成为学生体验和上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如,在学习"欧洲的联合"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恰当地提问,往往很多教师整个课堂都充满着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学生建构不了知识,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有经验的教师,在提问技巧上更具有启发性和有效性,能够用启发性的问题主宰课堂,能够用有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高问题提问的有效性呢?教师要高度注意自己现在的提问方式,注意思考平时课堂教学中提问,思考教学中是否你的提问有误导、混淆或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至少有5类问题能够误导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些问题不明确,带有混淆视听的信息。在教学中要避免提这类问题。下面就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不恰当问题举例说明,仅供参考。1查证式问题,即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或者只要查找工具书就知道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教科书中有现成的答案,只要学生去查找即能得到答案,从知识分类角度来看,都是属于称述性知识,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倘若教学中反复出现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无非就是要学生去查书,然后读出来,意义不是很大。就象某些学校老师的公开课,课堂上有问有答,学生回答都很正确,气氛很是热闹,实质上学生思考了吗?能获得什么?既然学生都知道了,是否还有教学的可能。因此,教学中应该少提或者不...  相似文献   

15.
情景再现这是寓言《南辕北辙》(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你认为楚国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固执的人,因为他不听朋友的劝告。学生2:我觉得这个楚国人很有主见,因为他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他朝北走,是永远也到不了南边的楚国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教学得到教师的重视。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这门科学的精髓,可以让人通过它领会到数学的本质,并且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方式上,都有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贯穿了初中数学的两条主线,即"数"和"形"。倘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贯穿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考直觉,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本文从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数形结合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及数形结合教学的启示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触最深的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届不如一届,这大概和现当地老师办的“小饭桌”、“辅导班”不无关系。现在有很多家长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寄托在老师的家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家庭教师。学生一有疑难问题,一问教师答案立现,用不着学生自己思考,教师会直接给他答案。学生读书读得像个少爷,好像读书的目的只要知道答案就可以了。南于长时间的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己单独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无从谈起,思维的惰性渐渐养成了。不少在小学里学习顶尖的学生,一到初中,由于课程增多,  相似文献   

18.
对于此次教学事件,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可以说是教学机智的体现。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甚至减少教学内容,转而适应新的教学机遇,最终为教学服务,使学生学习兴趣在意外事件中得到激发。这样的教学事件可能每个教师都会遇到,但是一  相似文献   

19.
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探究它,想方设法知其所以然。当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怎么做"。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演示分析,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20.
正反换位思考。即将历史事件正反两方面的特征换位后进行思考。以教学《美国内战》一课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南北双方换位后思考: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制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劳动力。通过换位思考后,学生自然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换角度思考。正反换位思考是将历史事件正反两方面的特征换过来进行思考,而换角度思考则是指从常规角度思考后,再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