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娜的悲剧,多数文章将其归结为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伏伦斯基的薄情,安娜内心深处渴望爱情与背叛家庭、抛弃丈夫和儿子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对安娜的出身、文化素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则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无所事事的生活,对自己的角色不满,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2.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却背叛了她。于是她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安娜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自身的逻辑,托翁对这一过程准确客观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先进的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安娜与蘩漪     
这是两个何其相似的故事。在托尔斯泰笔下,俄国贵族妇女安娜在她还不懂得爱情是什么的时候,就在姑母的包办下与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结了婚。卡列宁是一架官僚机器,是个身心都僵死的死魂灵,他无情地摧残着活在安娜身体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渴望爱情幸福的安娜大胆地爱上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然而,渥伦斯基却是个“同她很疏远”的男人,是  相似文献   

4.
安娜的悲剧,以往学界都归结为外在原因:一是丈夫卡列宁的虚伪与冷酷;二是情人伏伦斯基的戏弄与抛弃;三是上流社会的无情迫害。其实不然,真正促使安娜卧轨自杀的是她背负的"红字"——内心道德的自觉,良知的觉悟。在灵与肉的搏斗中,安娜最终不堪忍受道德自觉的痛苦,良知觉悟的折磨。她卧轨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世界上有比爱情更重要的,是罪孽、负罪感。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以往的评论,另辟蹊径,从安娜追求的狭隘性入手探讨了产生其悲剧的原因。文章首先对安娜的反抗及其追求给予了肯定,紧接着道出自己的观点:安娜获得了爱情,并不等于拿到了爱的“专利”,爱情并不是人生的一切,也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卡列宁曾经用婚姻来束缚她,而她又要用爱来窒息渥伦斯基,这样,她就从不幸的婚姻走进了爱的误区,乃至自己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以卧轨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悲剧的发生,除了因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迫害等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从安娜个人的情感结构、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的情感结构、安娜对爱情的盲目性及其将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等因素来看,安娜最终走上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在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一群不朽的文学形象,其人物塑造艺术之精,世界各国著名作家可以与之比肩者是屈指可数的。笔者拟从这部作品的本文出发,结合作家的思想、美学观点,原著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特点,俄国当时的现实生活,对作品人物塑造的性格建构原则之一——真诚与虚伪,进行审美的探讨。真诚的人物形象安娜是一个本性真诚的贵族女子,她单纯,坦率,待人诚恳,喜欢开诚相见。在渥伦斯奇参加比赛的赛马场上,安娜听着卡列宁那令人讨厌的、喋喋不休的尖利声音,心里想道:“我不喜欢说谎,我忍受不了虚伪,而他(她的丈夫),的食粮——就是虚伪。”作为一个真诚女子,安娜对于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和没有爱情可言的虚伪家庭生  相似文献   

8.
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来源于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足。安娜的自卑感产生于对爱情的不满足,因为她全身心地投入爱情,而伏伦斯基却不愿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更深层次的是处境的自卑感,包括物质处境和精神处境的自卑感,安娜随时可能落入孤苦伶仃的境地,也随时可能断绝她和社会的联系。自卑感的堆积形成了安娜的自卑情结,对爱情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她和伏伦斯基的分歧,突出的表现就是不断的吵架。为了释放自卑感,追求优越感,安娜选择了最后的途径,也就是自杀。她用自杀使自己获得了优越,却也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相似文献   

9.
凌娟  陈才斌 《文教资料》2007,(18):72-73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而本文将从她的爱情悲剧入手来探寻造成安娜这类女人悲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渥伦斯基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形象,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是安娜悲剧的一个原因,但他也是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尤其是男女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造就的。他的一生充满了人的积极愿望和盲目的奔忙,充满了激情和迷误。  相似文献   

11.
安娜和繁漪,同样有着优裕生活、高贵门第的可爱而又可悲的异国姐妹,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只得依靠物质生活的富足来补偿,在卡列宁与周朴园营造的所谓理想王国里,她们囚禁了为“妻子”所应有的人格和尊严。然而在渥伦斯基和周萍异曲同工的虚假爱情的表白面前,放逐了自己“做女人”的思想和灵魂。敢于冲破家庭的羁绊,寻求自身的幸福,不谋而合了女性个性解放的基本要求:尽管终是以惨重的代价换得了结局的悲惨,然而她们却以人生的疯狂铺设了一条女性个性解放的坎坷之路!  相似文献   

12.
自从《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安娜为什么要卧身铁轨呢?她对爱情的追求必落此下场吗?答案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安娜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的内外矛盾扭结而成的合力所致。  相似文献   

13.
人物之间的心灵感应与渗透——兼论“心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没有渥伦斯基爱的召唤,安娜就不会产生对新生活的热望和渴求。柔蜜欧与朱丽叶之间动机、感情和意向的相互交融,使得这两株小草敢于跟家族世仇的飓风抗衡。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歧视,使得笃信封建的她终于发出人死了还有没有灵魂的疑问。可见,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因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相互间  相似文献   

14.
<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凝视无处不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最终的悲剧命运来源即是她无法摆脱的"囚牢"——社会群体、卡列宁和渥伦斯基对她的凝视。在这两种凝视之下,安娜的个体本性处处受到压制,即使在新思潮的激荡下,鼓起了勇气进行反抗,但反抗始终不彻底,最终安娜成为了凝视下的受害者,走向了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沈毅 《现代语文》2009,(12):122-123
安娜的悲剧不仅让托尔斯泰神伤,也让各国读者心绪难平。这是一位聪慧、美丽、善良、执著而又敢于抗争的女子。她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却嫁给了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成性的“官僚机器”卡列宁。与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也一步步促使其走向悲剧的边缘。她的悲剧既不是基于性格的个人悲剧,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婚姻家庭悲剧,而是一个源于社会的家庭悲剧和源于家庭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结局.悲剧的发生和她生活的时代以及无爱的婚姻有关,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也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相似文献   

17.
《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了三个人物的自杀:安娜·卡列尼娜、涯伦斯基和康斯坦丁·列文。本文拟就作者对这三种自杀所作的不同的艺术处理,来探讨一下作者的创作思想。 一 1861年,沙皇俄国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很不彻底的农奴制改革。但是古老而腐朽的沙皇帝国终于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去。“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托尔斯泰密切观察社会生活,力图找出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安娜的悲惨死去便是其答案之一。 安娜貌美年轻、真诚善良。在帮助兄嫂重归于好的同时,陷入了一场不可自拔的恋爱之中。它唤醒了安娜沉睡多年的爱情,使她萌发了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的信念。然而,8年前,由姑父母包办,她和大她20岁的官僚卡列宁结了婚,并生有一子,这种只有门第和政治需求而结合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安娜力图摆脱虚伪而没有爱情的生活,建立一个有爱情的家庭。然而她所处的上流社会却不允许她有这种正当的要求和举动,甚至向她施加种种无形的压力。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沙皇的忠实奴仆,在家里他完全以一种机器人的面目出现。他不懂得爱情,也清楚安娜和自己没有感情。但当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爱欲,她公然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放弃了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尽管安娜带着义无反顾的勇气踏上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征程,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消长沉浮使她最终没能摆脱心灵的困境,当爱情的激情过后,生活重归宁静之时,作为一个社会人,安娜身上理性的东西开始复苏。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让安娜在痛苦中煎熬。理性与非理性的搏击让她痛不欲生,当她孤注一掷搏来的爱情也破灭的时候,安娜只能卧轨自杀而死,来彻底的结束了心灵深处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同时,也为自己追求崇高爱情心路历程化上了悲惨的句号。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结局。悲剧的发生,和她生活于其中的不容忍爱的时代以及无爱的婚姻有关,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也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原因,虽众说纷纭,但多倾向于外因:伏伦斯基的冷淡,世俗舆论的压力,俄罗斯上流社会的排斥……事实上,对于反抗意志强旺的安娜来说,促使她主动赴死的原因只可能来自于她自己:在跟伏伦斯基逐渐熟悉以至于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安娜发现一种可怕的生命轮回已然出现,与卡列宁一样,伏伦斯基要建功立业,自己被要求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