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教学法是由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教育方法,他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教育特点是不以告诉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为目的,反而通过讨论对话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出正确的答案。目前,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改革英语教育,笔者通过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苏格拉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此次教案试验结合苏格拉底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课程上主要以学生的讨论与回答为主,教师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产婆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1.“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通…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教师以讽刺为武器,在使学生认识真理以前,首先创设矛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再与学生进行探讨,通过频频发问,刺激诱导,让他们自觉地探求真理。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借助各种教学传媒和教育技术,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是对绝对道德观念的探索,而不是对我们周围现实世界的认识,人不能认识自然,只有认识自己,但人要掌握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并非易事,应在外界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得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认识能力。苏格拉底的这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或“苏格拉底法”,它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获取头脑中所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苏格拉底的这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作“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或“苏格拉底法”,它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这样说过。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谁来帮助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完成这个任务,情境创设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8.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文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一场对话。苏格拉底要求他的学生列出两行文字:有关正义的列一行,非正义的列一行。他先同学生“虚伪”应该归在哪一行?学生回答归非正义的一行。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公无前469年生于雅典。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即知识”,而知识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因此,他一生都在帮助青年获取知识。他有许多弟子,最著名的是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哲学家柏拉图。为了帮助他们获得知识,使其能言善辩,苏格拉底常用所谓产婆术。苏格拉底说,他一无所知,但他能帮助别人获取知识,就象他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却能帮助别人生孩子一样。苏格拉底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而且是师生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导青年时,发现其错误,不是直接指出来,而是通过  相似文献   

11.
“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将伦理学科学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提出了以“美德即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伦理思想,还以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向善的哲学信仰。苏格拉底关于“致善之途”的理论以及其教学方法,对其学术传统的形成以及中西方伦理学思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苏格拉底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将打被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和思维训练的现状.教师借助苏格拉底式提问,经过示范性展示,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助于将单向教学过程变成交互式教学过程,将知识内化成素质、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  相似文献   

16.
覃章俊 《江西教育》2000,(10):33-33
“问答式”语文教学法在近20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法学法探讨尤为热烈,众多模式应运而生的情况下,终究独领风骚,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为了让“问答式”语文教学法既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又借鉴历史传统,吸收外来精华;既体现民族化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便于教师操作,有利于学生学会自问,很有必要对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进一步地认识、探索。(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开创了西方式教学的源头。他一改过去原始的灌输教学,采用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胎儿”)导引出来的方法(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相似文献   

17.
希腊教育的闪光之处,在于它没有无限度地通过模仿和记忆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到公元前5世纪,严格固守传统习俗的教学方法第一次被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所替代。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苏格拉底。实际上,苏格拉底正是由于他所运用的教学法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8.
"厄洛斯(eros)"是古典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主题与内核.爱欲意味着人对美善本身以及与此内在相关的灵魂不朽的执着追求.不过,人的生命不是神的生命,它是可朽的,人若想实现不朽,就必须通过教育,与他人的灵魂结合在一起.正是出于这种对美善的爱,苏格拉底把教化优秀青年,使其卓越,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他自己也在这样的教化中实现了自己的灵魂不朽.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有一次指着脚下杂草丛生的土地问他的学生们,怎样除去杂草。有的学生说用铲子铲,有的学生说用火烧⋯⋯学生们想法不一。苏格拉底静静听着,只是笑,最后他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除去杂草吧,一年之后再来看。”一年后,学生们的草地依然青草萋萋,而苏格拉底的土地上却开满了美丽的鲜花。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题目】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真正意义的哲学,开山之人,是乔布斯人生偶像名单上的第一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源泉与心灵密码,它是一个象征,帮助我们敞开自己收获友谊,引领自己扩大眼界,提升境界,走向成功。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