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体特点教学,实现言意兼得;把握文脉,反复诵读,实现言意兼得;读写结合,实现技能迁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动获取知识,即以学定教;同时还需要言意兼得,即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双“丰收”。在课堂中,如何以学定教,实现言意兼得是每一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爱之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言意兼得,本本分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言意兼得,实实在在投入朗读指导;言意兼得,清清楚楚明白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4.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意),又关注文本形式(言),追求并实现这两者习得的最大化,取得“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言意兼得”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追求目标。一、在诵读中“言意兼得”语文姓“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特别强调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积累。人教版五年级(上)《慈母情深》中有这样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段是文本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用呼告的方法,将内心深处的那种惊讶、心痛、懊悔呼喊了出来,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了一个辛苦的、衰老的、拼命挣钱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学习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运用。技术的学习是这样,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不遗余力;对于朗读的指导,花样百出;但对表达方法的体悟和学习运用,却或有或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我们的实践,追求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已不容置疑。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一、在品析词语中实现"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7.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从品味句式、学习描写、关注篇章结构、强调诵读、提倡说写训练几方面阐述如何言意兼得,回归语文本位。"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是目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回归本然,品词析句;揣摩品味,言意兼得;返璞归真,落实语用。  相似文献   

9.
言意兼得,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得意”不应只是阅读教学的任务,“得言”也不能由习作教学专美。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早已无需赘言。为此,老师们很多时候都会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随文练笔,以此实现“言”与“意”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肖莉 《广西教育》2023,(16):4-8+52
本文基于“自然语文”的内涵及特征,论述“自然语文”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母语学习自然规律,从四个方面建构小学阶段“自然语文”的实践策略,包括:还学于生,让教学从教师的绝对权威走向师生心灵的自然融通;顺学而导,让教学从教师的固定预设走向真实课堂的自然生成;定标导学,让教学从文道分离走向言意兼得的自然建构;关注评价,让教学从评价缺失走向“教—学—评”的自然珠联。  相似文献   

11.
施海亚 《学子》2016,(1):3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借助文本,巧搭"语用"之桥,实现言意兼得。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耍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耍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Ⅲ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追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感悟、深入品析、联系对比、迁移运用等途径,引导学生既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又深刻领悟文章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阅读课堂言意和谐共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重言轻意或重意轻言的情况,导致教学效益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使学生掌握文本阅读方法,学会自主阅读。这样,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言意兼得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动获取知识,即以学定教;同时还需要言意兼得,即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双"丰收"。在课堂中,如何以学定教,实现言意兼得是每一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爱之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一、深情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通过细腻的语言、舒缓的语气,营造学习氛围,拉近师生、生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兰 《江西教育》2014,(1):33-36
近来,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线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语文教学内容上,呼吁语文教学必须“言意兼得”。在大量搜集、阅读、获取相关信息后,笔者对文本搜寻、整理,并思考了一些在课堂上“得言”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多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左右徘徊。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凸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把握年段目标,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紧扣文体特点,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整合课文,在对比中习得方法。打破束缚,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20.
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