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2.
<正>课例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蒲公英》最后一句话:"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有位教师这样展开教学。生1:老师,什么是"竞相开放"?师:(欣喜)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来解答?生2:竞相开放就是开放的意思。生1:那么为什么不用"开放"而要用"竞相开放"呢?生2:(不等老师说话,补充)因为"竞相开放"是成语。师:蒲公英竞相开放到底是怎样呢?小朋友们,此时,我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耳目一新,感触颇深。课堂生动活泼,简约深刻,充满生命活力。片段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藏于魔术中师:(拿着一张纸)这是一张纸,吹一下,它不止一张了。你信吗?师:(玩魔术,从学生助手手上取一张纸)这是一张纸,说变就变,一、二、三,变。(此时助手憋不住笑着说:我也会,听都能听出来)师:听出什么了?生:撕纸声。师:几声?生:两声。师:刺啦、刺啦,猜猜撕成了几片?赏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段一:积累"分"的经验,自然生成"平均分"师:淘气和笑笑共进午餐,服务员给他们送上4颗草莓、2杯可乐和1张比萨饼,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生:每人可分2颗草莓、1杯可乐和半张比萨饼。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1张"圆圆的比萨饼"(老师把圆片纸举起来),你能用这张"比萨饼"分一分,  相似文献   

5.
第一环节:创境激情,导入新课师: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视频)快看,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荷叶。师:刚才谁在看大屏幕的时候注意到了,"荷叶"的"荷"是怎么写的?生: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单人旁和"可"。师:你真会观察。"荷"是一个生字,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它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单人旁在左边,要写得窄一点,"可"在右边,要写得稍宽一点。齐读!生:(齐)荷。  相似文献   

6.
朱成星 《广西教育》2011,(25):39-40
【教学片段】上课钟声一停,老师开始上课。师(朗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赞美哪儿的诗句吗?生:扬州。师:你们真聪明。扬州美吗?(电脑出示扬州风光图片)  相似文献   

7.
有位老师执教北师大版教材"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开始的: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师:喜欢吃什么水果?(由于前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文都预习了吧?(板书:日寇)这个词怎么读? 生:rì kòu。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知道"寇"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老师板书篆书"寇")"寇"字由三部分组成:"宀"是房屋,"元"这里指人的头部,"攴"是手持棍子。  相似文献   

9.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研究课上,一位老师在二年级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有如下片段: 师:(出示一个三角板)这个三角板上有角吗? 生1:有。  相似文献   

11.
片断一:多媒体再现生活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春天图画,你们想看吗?生:(齐)想。师:(演示多媒体)地上的小草偷偷地探出了头,嫩嫩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小燕子边飞边叫,河边的小青蛙蹦来蹦去……(学生看得入了神)师:同学们,美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柳树的枝条在风中向我们招手,叶子绿得像要向下流。我喜欢春天。生:“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定有鸭子在河中游。师:想像真丰富。生:粉红的桃花开了,我们离吃桃子不远了。春天到了真好。(生哈…  相似文献   

12.
李颖 《黑河教育》2009,(6):46-46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李老师带来的是谁?(出示姚明图片)他有个外号——小巨人。 师:姚明有多高?(生:2米26厘米)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生:米、厘米) 师: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每个人都用小手在比划)有这么长。 师:米用字母表示什么表示?厘米用字母什么表示?  相似文献   

13.
【片段一】"数一数"教学师1:一亿有多大呢?谁来猜一猜,如果老师照1、2、3、4、5……这种速度数下去(边数边拍节奏),从1数到1亿要用多少时间?生猜测,各种答案都有。师1:一亿到底有多大呢?那我们来数一数,体会一下从1数到1亿要多少时间?下面老师来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帮老师计时。多媒体大屏幕显示钟面上时间的变化,老师数数时故意表现吃力,数到100停顿。  相似文献   

14.
宣艳红 《海南教育》2014,(12):17-18
最近有幸去杭州学习了一段时间,受益匪浅。期间有幸听了几节名师关于数对知识教学的课,萌发了很多想法。前不久正好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一年级的"位置"课,对比之下,觉得有话想说,因此和大家一起探讨。我校的那位老师是这样上的——上课伊始,老师直接出示了教材的主题图(图略)。师:这是一个教室的座位图,你能说出小明的位置吗?生1:小明在第1排第2个。生2:小明在第1行第2排。师:为了统一,我们说他的位置在第1组第2个。  相似文献   

15.
陈晓东 《考试周刊》2011,(32):96-96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不缺少"数学",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缺少主动捕捉数学的意识和眼光。最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用字母表示数》,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片断一: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在学生介绍完自己的年龄后,自然而然切入正题。师: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学生猜测。(略)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比小浩(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今年10岁)大15岁。现在知道老师有多大了吗?生:25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浩10岁,你比他大15岁,10+15=25岁。师:小浩12岁时,老师多少岁?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小手拉小手,智慧共分享 教学"认识大括号"一课时,在学生已认识了大括号的名称、含义和作用后,老师出示了下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1: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5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师:你能写出相应的算式吗?生1:(稍微停顿)3+5=8。  相似文献   

17.
《江苏教育》2007,(10):7-9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玩一玩,想去吗? 生:(热情洋溢地)想! 师:(出示苏州乐园大门的图片)这是哪儿?去过吗?  相似文献   

18.
教学实录: 师:(板书课题)仔细看这个课题,课题中讲到了两个人物,你看出来了吗? 生:大作家、小老师。 师:浏览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萧伯纳是一个"大"作家?请用横线画出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19.
一、情境导入,感知“比率” 师:为了让大家对我有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我的视频。清看。(播放视频)现在对我有什么印象? 生1:刘老师喜欢书法。 生2:刘老师喜欢打篮球。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与交流,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呢?张艳老师的《画杨桃》教学片断可作为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板书课题)师:今天学习《画杨桃》,老师带来了一个杨桃,现在我们先来画一画杨桃,好吗?生:(欣然)好!师:同学们先认真观察,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分组,以杨桃为中心围坐,各自用心作画,画好后,教师选几幅有代表性的展示)师:你们看过画后发现了什么问题?生1:画的杨桃不一样。生2:有椭圆的、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