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语文,就是学语言,用语言,在学与用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占据语文课堂大地盘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熏陶、积累的重任。利用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有效地习得语言、掌握文字,一直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前行的方向。笔者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的教学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解析。一、导入,在交流中碰撞语言  相似文献   

2.
文本阅读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创造语文。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是对学生全面进行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从而全面形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学得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纵观各种场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以课文负载的信息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围绕思想内容条分缕析,造成耗时多收效微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踏入语言世界,迈进文字沃野,摒弃形式上的花花架子,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论断: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笔者拟以《月光曲》一文为例,刍议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文字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它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把主要精力都花在理解课文内容上面,在语言运用上存在着误区:一是不闻不问。阅读教学中少有运用语言的环节,导致阅读教学任务缺失,学生学了课文,在语言运用语言上收获甚微;二是浅尝辄止。对语言运用的环节,不深入;三是不知所措。抓不住运用语言的点,运用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理念就是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更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姓语名文,自然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是生活的语言呈现,是生活的文字定格。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学习生活;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记录、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这里的感受、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其内涵更为广泛,它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感受、理解是欣赏与评价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可能对文本进行欣赏和评价。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或淡化语言文字的教学,他们往往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对语言的内涵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似乎一提到语言文字教学,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最新课题、更高要求和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也曾多次旗帜鲜明地发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吁,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文的运用",要"由‘教语文’变成用课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如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阅读教学必须找准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模仿训练,从而让他们学有所得。那么,在一篇课文中要挖掘哪些有价值的"点"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呢?通过什么的方式来训练才有效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这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我们把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提高低年级学生词语运用能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阅读教学就应该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语言文字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回归。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神韵,让语文课堂散发美味。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在文字理解上兜圈子,在语言内容上费尽苦心,将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却严重背离了语文教育的主旨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其实,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导向决不能停留在语言内容的层面,而应深入语言内部,关注语言的特点、形式和方法,关注课文是"怎样写的"而非"写了什么",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切勿走入语言学习的误区,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教学归根结底必须以语言为本,这是语文的本性造就的,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回归之路。语文阅读教学着力于学生语言的“内功”,从语言文字出发,最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思路,为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8.
语文老师要有探究发现语言形式奥秘的慧眼,站在语用的着力点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挖掘文本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词语教学不再成为阅读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得轻松,活用语言,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对话中,这样,才能呈现阅读课的精彩。一、咬定文本不放松——紧扣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根。如果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训练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既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赏析语言美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这一审美对象的期待视野,当语言能满足其需要时,就能形成审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呢?一、情境渲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渲染气氛,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倾注的深情。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师紧紧把握住课文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