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2.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3.
读了《声屏世界》今年第八期上王新武同志的《现代新闻定义之商榷》和廖鸿同志的《对新闻定义的理解》两文之后,引起了我对新闻定义的思考。上述两位同志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和重新修定新闻定义,我也有同感。如何使新闻定义更科学呢?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一、新闻属何范畴新闻属何范畴?似乎是个不值一提的问题。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拿上述两文来说,王新武的新闻定义是:“用成文性表意信息符号公开传播的最新事实”。廖鸿的新闻定义是:“新闻就是大众所关心的、最新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一、作为一般化的科学信息概念,“至今尚没有公认的定义,这因为目前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世界上已经公开发表的信息概念与定义,有人统计已有39种之多”。更为滑稽的是,牛津字典在解释“信息”时用的是“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韦氏字典也认为“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如此颠来倒去,相互借用,倒是越解释越令我们的读者糊涂不解了。 二、用信息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那么信息本  相似文献   

5.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为民  张宪春 《新闻界》2002,3(2):13-15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这一命题,在新闻学界一直被认同,例如《新闻界》2000年第4期赖新蜀同志的文章《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但它是否是个真命题或是规律,我认为很值得商榷。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用事实说话”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子概念:事实和说话。《辞源》关于事实的解释是:“事情的真实情况。”《现代汉语词典》(1999版)关于说话的解释是:“用语言表达意思。”也可理解为’说理”(《新闻舆论学大辞典》123页)。因而,“用事实说话”可以解释为:运用一定的真实事情说明表达一定的道理(意思…  相似文献   

7.
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分编信息》编辑组寄给我一本《分编信息》1986年第二期,我看了其中两则报导:“学术研究动态”和“皮、卢论战综述”,知道了《北图通讯》85年第三期选登了六篇文章,吴声亮同志写《用“组配”改造现代分类法值得商榷》对其中的一篇进行评论。也知道了卢中岳同志在《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四期发表了《对皮高品先生评论的回答和讨  相似文献   

8.
何光先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8期上《答车英》一信,感慨万分,先生这种严谨治学精神和勇于探索争鸣的气魄实为我永生学习之。先生在信中所提观点与我有不少同感,但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很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不瞒先生:我是潜力研究西方新闻学的,原本也不想再在所谓“深度报道”上花更多的精力,然而,正是由于先生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又拿起笔来,就此问题再度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与陈瑞苗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新闻大学》上期发表的陈瑞苗同志的文章——《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提出商榷。陈文中“对新闻价值的哲学思考”一段,涉及到新闻和新闻价值的定义问题,我想谈谈由此“思考”引起的思考。首先是新闻的定义问题,陈文列举了现在见之于一些论著中的四种表述:1、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  相似文献   

10.
本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何光珽先生的《论“用事实说话”》一文,针对陈力丹等“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文章发表后,本刊收到一些稿件,或对何光珽先生的文章进行商榷,或从另外的角度对“用事实说话”发表意见。在此,我们选登其中三篇论文的部分内容,以期使“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基本论题的讨论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档案法》修订草案中的档案定义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建议尊重学理定义,体现档案本质属性,避免循环定义,防止《档案法》调整范围的过度扩张。《档蒜法》修订草案的语言表述过于随意,建议同一概念前后表述保持一致,避免使用非专业术语、不常用概念,克服口语化倾向,注重立法语言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2.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13.
再答车英     
车英先生: 原以为先生年轻有为,当过新闻系的教师,现任大学学报编辑,又敢于主动站出来充当仲裁者,颇具大学者气魄,一定对深度报道很有研究,很有造诣;然而,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上的《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谈起——就所谓“深度报道”答何光先先生》一文,却使我感到失望,先生不仅把前文(《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关于“深度报道”的答问录——兼与刘惠文也与何光先先生商榷)自己已经肯定了的“深度报道”及有关问题,在这里否定了;而且,在争论问题时连起码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14.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东盟记联会议期间,我们同新加坡新闻界同行进行了广泛接触,发现他们对新闻学有一个“共识”,新加坡记联秘书林新进先生把它称之为“同步新闻学”,即新闻界与政府在重大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他们强调新闻实践必须适合新加坡的国情,反对照搬西方“新闻自由”的模式,不主张把新闻当成“第四种权力”与政府对立。林新进先生在新加坡记联机关刊物《报人》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加坡的新闻实践》的文章,综合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联合早报》(华文)和《每日新闻》(马来文)三家报纸的总编辑张业成、黎  相似文献   

15.
一、信息又是什么呢? 《对新闻定义的再认识》(载《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认为,“新闻是……事实”、“新闻是……报道”、“新闻是……传播”,等等定义,由于在定义方法上出了毛病,所以“不能成立”,而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普遍性、鲜明性的  相似文献   

16.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拙作第一小节题为《“新闻”一词的三层涵意与新闻的定义》。我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汉语的‘新闻’是名词,有三个层次的涵意。一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二是指新闻稿,包括口头的、文字的、音响的、图像的报道。……三是指报纸。”然后,我就汉语“新闻”的第一义、第二义分别下了定义:“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新闻稿(包括口头、文字、图片、摄像的报道)的定义:新闻稿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姚福申先生的文章不提我所说的“新闻一词的  相似文献   

18.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卢纯田同志的主要根据是:这一概念的词义和它的内容不相一致;缺少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即违反辩证逻辑的对偶性原则;不够约定俗成;适用的范围不够大。笔者认为,这几点都是站不住脚的,愿同卢纯田同志共同探讨。笔者感到,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关键不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第2期《山东视听》发表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肖潇先生的《“情景重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一文,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应拒绝“情景重现”,特撰写此文与肖潇先生商榷。“情景重现”,又叫“现场模拟”、“真实再现”、“情景模拟”或“案例再现”等,虽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策划与制造新闻兼与丁未先生︽﹃新闻策划﹄现象析︾一文商榷刘文帅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吗?新闻媒体可以“制造”新闻吗?丁未先生在《‘新闻策划”现象析》中作了否定的回答,为什么泥?作者认为“‘新闻’不等同于‘新闻本体不能策划应是十分明确的”。请问:“事实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