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应用到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3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患者应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剥离病灶,手术平均时间为(55±4)min。术中所有患者的手术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应用金属夹夹闭的方法止血;有2例患者出现延迟性出血,行氩气刀电凝止血;穿孔1例,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显示,管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1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6例、类癌6例。结论:ESD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直径≥20 mm)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直径≥20 mm)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ESD治疗,记录并分析ESD操作时间、病灶大小、出血及穿孔例数、病理类型、镜下分型、随访结果等指标。结果:内镜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形态分型主要以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为主,腺管开口主要以Ⅲ型和IV型两种类型为主。30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均经ESD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直径大小20 mm~35 mm,平均(26.57±4.55)mm;ESD操作时间30 min~180 min,平均(81.57±31.63)min;术中穿孔1例,穿孔例3.3%,经金属钛夹夹闭保守治疗后可恢复,无需外科手术;术中出血2例,经氩离子凝固术(APC)处理后均能止血;30例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28例患者经3~6月随访,复查肠镜创面恢复良好,均无复发,2例患者失访。结论;对于直径≥20m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出血及穿孔发生率、病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哲  邹尤宝 《科技通报》2005,21(5):577-579
目的探讨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在内镜直视下采用直径3.5cm Rigiflex—ABD气囊导管,扩张压力10~12PSI,扩张2~3次,术后定期随访,对症状改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在扩张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症状分级,吞咽困难改善率分别为100%、93.75%、90.63%、81.25%。24个月中有6例症状复发而再次扩张后症状消失,未出现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操作简单、疗效好、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应用美国 Stryker公司生产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疾病 6 6例 (92侧 ) ,其中男 3 5例 ,女 3 1例 ,年龄 1 6~ 6 8岁 ,平均 3 6岁。病情 :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致上颌窦炎 47例 (73侧 ) ,牙源性上颌窦炎 9例 (9侧 ) ,上颌窦囊肿 1 0例 (1 0侧 )。2 治疗方法行筛漏斗切开、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清除术 45侧 ,上颌窦口扩大术 2 2侧 ,下鼻道开窗术以清除上颌窦内的息肉或囊肿以及干酷样病变 1 3侧。内窥镜下柯——陆手术 (Endoscopic Cald well - Lucoperation) 1 2侧 ,用于清除上颌窦内广泛的粘膜病变 ,如多发性息肉、粘膜肥厚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内镜将组织粘合剂准确地注入胃底曲张静脉内,栓塞曲张静脉,使出血立即停止,达到止血和预防出血的目的。结果内镜下通过注射针注射组织粘舍剂栓塞曲张静脉治疗胃底静脉曲张12例,12例止血成功,止血率100%,曲张静脉消失8例(66.6%),减轻3例(25%),再出血1例(8.3%),发生并发症1例(8.3%)。结论内镜下通过注射针注射组织粘合剂栓塞曲张静脉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具有止血率高,曲张静脉消失率高,再发出血率较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剖腹产术中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剖腹产术的产妇80例,收集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出血原因,并根据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在剖腹产术中出现出血现象,其中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患者有14例,由于宫缩乏力出血的患者有15例,由于子宫肌瘤出现出血现象的患者有24例,由于切口撕裂出现的出血患者有27例。所有患者均针对剖腹产术出现的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患者基本症状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现象。结论剖腹产术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子宫肌瘤及切口撕裂,采取针对行的止血措施,能够提高临床母婴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能够对消化道息肉起到较好的诊疗效果,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某医院2010年5月到2012年6月所发生的消化内镜而检查出的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其中一共80例,对92枚病变进行了EMR治疗,病变的直径不同,分别有51枚4~10 mm、24枚11~20mm、17枚21~30 mm。结果:在所选用的80例患者中,一共检查出41枚息肉,有40枚可以通过第一次进行治疗或是通过再次接受EMR治疗而对病灶进行切除,治愈率比较高,能够达到97.6%,不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患者都没有出现过穿孔或是感染等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EMR技术对消化道息肉诊疗确实能够起到实效作用,具有较强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许沈华  冯文华 《科技通报》1992,8(4):244-248
用单克隆抗体MC_3在福尔马林固定的48例大肠癌、31例癌变腺瘤、42例伴有不典型增生腺瘤、40例腺瘤、13例息肉以及48例正常肠粘膜组织切片上用免疫组化(PAP)法检测,结果MC_3相应抗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8%(45/48)、80.65% (25/31)、47.62% (20/42)、37.5%(15/40),其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48例正常肠粘膜均为阴性.MC_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反应程度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C_3反应强度在高分化肠癌组与中~低分化肠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和管状腺瘤中MC_3相应抗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4%(25/35)、60.0%(9/15)、41.3(26/6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和管状腺瘤其癌变率分别为45.7%(16/35)、13.3%(2/15)、20.6%(13/63),其癌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9.
黄国玲 《西藏科技》2011,(11):56-57
目的通过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和饮食护理指导,使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达到止血的目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曲张静脉采用套扎环套扎止血。结果预防和避免曲张的静脉发生破裂出血。结论食管静脉曲张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现首选治疗方法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术中密切配合,缩短了治疗和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为病人制订了相应的饮食治疗方案,使其严格参照执行,是预防再出血及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脑动脉瘤治疗期间护理的重点,高原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54例诊断明确的脑动脉瘤患者护理经过,总结藏族病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脑血管的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总结手术、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 54例患者,39例行开颅夹闭术,2例进行了颈内动脉阻断动脉瘤孤立术,介入治疗7例,保守治疗8例。治疗组,38例在首次出血3天内治疗,6例在2周内手术,2例2周后手术,以格拉斯哥术后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恢复好的患者30例,差者5例,手术中瘤体破裂出血死于手术中1例,手术组术中及术后死亡9例,介入组死亡2例。保守组,3天内再出血4例,14天内再出血2例,21天内再出血1例,治疗出院2例,死亡6例。结论高原脑动脉瘤治疗应该尽早,术后护理要细致,手术后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是关键,手术后抗凝治疗,要观察APTT的变化及病人表皮、粘膜有无出血等。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妇科手术是结合现代妇科手术和内镜诊疗技术为一体的微创妇科诊疗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及医疗负担轻等优点,相对传统开腹手术安全、有效、可行,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索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急腹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全身麻醉下采取常规三孔法(脐轮下缘、左下腹,右下腹)切开皮肤及皮下,置入腹腔镜器械,根据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如输卵管开窗术,卵巢部分切除术,脓肿切开引流术等。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并发症。结论 :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急腹症安全、快速、有效、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为一种常规手术加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由于宫缩乏力而导致的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治疗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宫缩乏力性的剖宫术后出血患者,然后将其随机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实施止血治疗,对照组则使用常规止血方法。结果: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所需时间以及出血量等)和预后情况(产褥病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相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由宫缩乏力而导致的剖宫术后出血的治疗中,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效果更佳,可以显著地优化患者的手术情况和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甲状腺腺瘤治疗中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的样本病例为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88例,以2015年8月~2016年5月为样本选取时段,以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分组,予以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予以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44例患者为实验组,经不同的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相比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较短、切口长度明显较小,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术后引流量明显较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同时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另外,实验组患者治疗后CRP、RBP、PA均明显较优,以上2组比对数据差异均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在甲状腺腺瘤治疗中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西藏顽固性鼻出血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反复鼻腔填塞止血无效的患者在鼻内窥镜下检查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鼻出血部位包括下鼻道顶部及侧壁34例,嗅裂鼻中隔33例,下鼻甲后端4例,中鼻道后部3例,中鼻甲游离缘7例。76例1次烧灼治愈,5例2~3次后治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与传统填塞止血方法相比,鼻内窥镜下等离子止血具有视野清楚、定位准确、效果好、痛苦小、病程短、并发症少的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乔艳  陈友伟 《西藏科技》2006,(5):36-36,38
目的:总结对急诊胃镜下诊治219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体会.方法: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出血采用不同的药物及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局部喷洒药物止血的182例中172例治疗后未发现有呕血及活动性出血现象,24小时内出现再次出血有10例;17例注射止血的患者24小时后有3例再发大出血;总的止血成功率为93.9%.结论:急诊胃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出血病灶直观、止血效果好、安全可靠、降低医疗费用、防止再次出血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仁增  蒲智 《西藏科技》2011,(4):49-50
目的报道单鼻孔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体会。方法 11例垂体腺瘤患者,均经头部MRI检查确诊,显微镜下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术后复查9例患者肿瘤切除满意,术后症状改善,随访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微侵袭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我院对2012-2013年对30例发生在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在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后的止血效果,本组30例均为剖宫产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大出血,经加量缩宫素,热盐纱按揉子宫及宫腔填塞纱条等保守治疗仍不能控制出血而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手术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术后无大出血。结论论此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靠,保留子宫且无并发症等优点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行之有效方法,提高了产科质量且简单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96例2017年4月-2018年11月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症支持组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组则采取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比较两组止血效果;止血平均天数以及住院平均天数;治疗前后患者Hb监测水平、生活质量;出血复发率。结果: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组止血效果、止血平均天数以及住院平均天数、Hb监测水平、生活质量相比较对症支持组更好,P0.05。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组出血复发率少于对症支持组,P0.05。结论: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确切,可加速止血,减少出血复发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简要的分析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病因的效果并且进行比较。本研究旨在对比较出的结果通过专业的分析软件进行理性地分析,为小肠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收的30例小肠出血患者,对诊断结果进行记录以及分析比对,探究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病因的差异。对其在医院诊断过程中的状况进行科学的正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悉心诊断,在基本病情相近的基础上,采取双气囊小肠镜的诊断方式要优于胶囊内镜的诊断方式。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镜出血病中的应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对比组行常规开腹切除术,探究组行腹腔镜下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结果:探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