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根基,在当地贫困农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也为优化贫困区农业供给侧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在适应贫困区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增长—以城带乡—全面小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面向贫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课程设置和农业职业技术教师几乎为零。因此,加快建立以技术中心、创业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学校农场为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体系,重点落实种—养—加—售等专业实训课程,以本土化的人力资本建构种—养—加—售等农业职业技术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落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策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正>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方式。一、中等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从扶贫效果上讲,与普通教育形式相比,在中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具备最优的效能,即在相对短的时期内,以相对少的教育投入,获得较好的扶贫效果。首先,从招生对象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学子有着实际的吸引作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全覆盖对抑制因病致贫返贫的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回答"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以及"怎么进行针对性帮扶"等难题。阐述第一个问题需要从绝对贫困的定义过渡到发展贫困;阐述第二个问题需要从经济贫困和能力贫困的根源剖析;健康扶贫已经跳出了传统经济贫困的思路,靶向致贫原因,能更好地针对"如何扶贫"提出实施策略。其中,医疗保险制度是健康扶贫的重要抓手,但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在多大程度上助力了"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实证来支撑。以发展贫困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和能力因素为解释变量,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11年追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推行医疗保险全覆盖,对于抑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良好的政策效应;"是否有医疗保险"本身对于贫穷的效应显著为正,拥有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保费开支使得隐藏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显现出来,出现对于贫困的直接效应为正的假象,但综合效果仍然有利于降低贫困;同时,家庭成员的年龄、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疾病类型、疾病程度等变量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建议在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之后,应该适当向特殊病种进行倾斜,提高报销比例;通过扶智来扶贫,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消除贫困;重视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支撑作用,在政策方面适度倾斜,缓解"税延型"、"税优型"健康保险政策的阻力和压力,通过保单抵押贷款等金融保险创新,抑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保险精准扶贫"、"健康扶贫"。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湘南深度贫困区贫困退出步伐加快,脱贫成效显著。但在贫困退出评价体系上存在评价主体模糊,评价标准抽象,进而影响乡村秩序等问题。底层群众缺乏主动性与热情,贫困退出评价标准模式化,评价主体角色失位都是影响贫困退出评价体系有效性的因素。依据在湘南贫困村寨的社会调查资料,构建"扶贫主体评估+参与式评估+第三方评估"的贫困评价体系有助于解决贫困退出过程中出现的多重问题。  相似文献   

5.
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进入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为特征的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韧性和迁移性导致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发生转型,出现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一维贫困向多维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收入型贫困向消费型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转移等六大特征。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发展的动态性和贫困成因的多源性,决定了贫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大了贫困治理难度,产生了新的贫困治理诉求。贫困治理需要围绕"相对贫困""精神贫困"的治理重心,以"攻心"为上,克服贫困治理碎片化、重塑整体性治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摒弃运动式治理、建立制度性治理体系,实施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轮驱动,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动态识别标准,出台"贫困治理法",加强"贫困耻感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潜力,发掘贫困者内在的正能量,克服"穷人心态",扩展相对贫困者"带宽",矫正个体失灵,消除代际贫困,实现贫困的最优化治理。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贫困文化是贫困的一个关键原因,详细的叙述了贫困文化论的学术思想和观念,然后对贫困文化的形成原因从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和路径依赖角度进行了分析,为文化扶贫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要“以人为本”进行扶贫,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精神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重要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方式有利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有利于提供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有利于为其他国家战胜贫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成为贫困县发展的目标指引。"贫困县摘帽"的关键在于"识真贫,扶真贫和真扶贫",概言之,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为例,重点研究怎样开展"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精准扶贫工作,以期让贫困群众真正祛贫根,奔富路。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研究脱胎于经济与文化视角的反贫困理论.教育与反贫困研究的历史奠定了教育扶贫的基本思想,指出了教育与贫困在市场结构、人口素质、文化资本、社会政策等四大要素上的关联.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还存在资源配置难优化、数字鸿沟难弥合、贫困文化传递难阻断、扶贫治理模式难转变等突出问题.结合历史研究中的四大要素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框架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掘了新路径,二是为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开辟了新渠道,三是为消除贫困亚文化复制功能创造了新方法,四是为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注入新力量.运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具体路径包括:"互联网+"改革教育供给,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激活信息红利,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互联网+"提升文化资本,消除贫困亚文化的复制功能;"互联网+"促进多元参与,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的贫困地区分布都与山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一级台阶上的西藏高原贫困区;二级台阶上的西南喀斯特贫困区和黄土高原贫困区;东部的丘陵山地贫困区。贵州由于山区自然条件与脆弱喀斯特环境的双重影响,贫困问题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为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做出了新的规划。十九大在继续"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精准脱贫"的要求。宿迁作为江苏省贫困人口庞大的最年轻地级市,要通过整合资源加大农村精准扶贫的成效,社会组织的介入正是在这关键时刻为宿迁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助推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的重大惠民政策,对古镇旅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产生作用力。本文将江西富田古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对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的作用。在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基础上,对富田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行SWOT分析,了解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中,精准扶贫政策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深化富田古镇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精准扶贫政策在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造血"式扶贫,即通过发展富田古镇旅游产业为贫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发展农业和手工副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打造文化旅游古镇品牌。  相似文献   

13.
农村贫困地区贫困文化根深蒂固、贫困家庭教育缺失、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着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和成败。为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要科学塑造重教文化,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办学条件和建设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4.
袁利平 《教育科学》2021,37(2):14-21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后扶贫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教育缓解相对贫困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后扶贫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指南针,"造血式"精准扶贫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渠道,健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支撑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缓解相对贫困的突破口,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归宿地.教育缓解相对贫困在制度安排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培育贫困人口坚定的制度自觉,健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制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制度,进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完善教育扶贫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贫困治理实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保护与精准扶贫有着内在关联:民族文化是村民实现精准脱贫的文化资本,而精准扶贫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村寨包括制度供给不足、民族文化规约、自然条件约束、先天弱势及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五种类型的贫困,且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靶向偏移、扶贫监测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不仅要从认识上辩证地看待特色村寨中的贫困问题,而且从行动上要采取内外发力的扶贫措施。前者包括政府扶贫去"上帝化"、社会帮扶去"同情化"、内部帮扶成"常态化";后者包括政策驱动与产业联动双管齐下、就业带动与市场推动双线并行、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重并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5年以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推进,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年来贫困程度居高不下的问题得以改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特别突出"教育扶贫",这一重要举措必然为燕山-太行山连片区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文章以燕山-太行山连片区为背景,针对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进行探析,为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扶贫路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虎文华 《职教通讯》2018,(23):61-67
攻克西部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将农业产业化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方式,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管理全产业链环节上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效果,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根据罗伯特·索洛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职业教育构建贫困区贫困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产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量,实现与地方物质资本存量的匹配,是产生技术进步从而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国家应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深水区提出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要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紧贴新时代农民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构建支撑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邢台市巨鹿县推进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以提升贫困村民技术技能为核心,多措并举,助力巨鹿县成功脱贫"摘帽",入选全国脱贫扶贫典型,构建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巨鹿方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助力县域精准扶贫提供示范参照。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方式对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要价值意蕴。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忽视贫困人口的理性选择、缺乏对贫困人口的文化关照等问题。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扶贫要以尊重贫困人口理性选择为基础,强化职业指导;以贫困人口精神扶贫为核心,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以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为关键,培养其职业核心能力;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扶贫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