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阐述美国的经济社会状况、思想文化观念以及美国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等方面对学分制在美国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详细地剖析了学分制之所以在美国大学得到长足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丰富了对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十八世纪的法国、十九世纪的德国和二十世纪的美国,依次成为教育和科学的中心,在繁荣时期上先后相继,在逻辑上也有某种程度的前后相承。本文把德国“大学模式”的形成历史与美国大学发展的过程进行比较,初步探究美国大学是如何向德国大学学习,并将德国的大学模式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大学;美国大学体制对美国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其对美国的科技、经济繁荣产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美国如何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并后来居上的这一历史过程,对我国当前的教  相似文献   

3.
丹尼尔·吉尔曼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对推进美国大学化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他对美国大学改革提出了如坚持大学改革本土化、提倡将科学研究引进大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美国教育理事会的相关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基于履历背景的视角,以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学术背景、职业背景、任期特征等为主要指标,对美国大学校长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美国大学校长以中老年男性白人为主;美国大学校长以拥有人文社科领域博士学位的教授为主;美国大学校长以外部流动为主,职业经历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5.
文中首先回顾了美国大学地理教育经历的兴起与衰落,然后阐述美国大学地理教育复兴的表现及其原因.认为推动美国大学地理教育复兴的原因主要有: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理学科的专业建设、对地理学认识的提升促进美国人“重新发现了地理学”的价值、其它学科发展对地理学的推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大学前地理教育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大学地理课程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9,(4):114-119
创新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而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文章详述了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历程和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分析了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特征,并总结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文章认为,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变革,对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机构跳出传统桎梏、实践"双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双一流"建设目标而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学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福建张宝昆一、成人高等教育正逐步成为美国大学所关注的中心之一,当今美国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很少没有不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例子成人高等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美国大学扎根并开花结果,一方面是传统全日制大学顺应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浪...  相似文献   

8.
博雅教育不仅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源头,也是当代美国大学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之一。然而,博雅教育在美国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对其核心价值的执着坚守,也蕴含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整与演进。而美国大学对于博雅教育的当代定位,则进一步揭示了博雅理念在当前复杂、多元、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美国大学核心课程是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课程理论和实践,是美国大学几百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结晶。特别是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各个大学学习效仿的榜样。本文致力从“中介”和“平衡”的角度来理论分析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理念:作为“中介”的核心课程,它既是通识教育理念的反映,同时表现为通识教育得以实践的形式和途径,使通识教育具有了可操作性和得以实现的可能;作为“平衡器”的核心课程,它致力于维护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的时代特征、学生的需要三方面的平衡,体现了“以人为本、立足知识、服务社会”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时期等历史发展阶段。目前,美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综合大学实施,体现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方向。美国大学化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研究性、融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With societal changes rapidly transforming cultures that had been largely homogenous, today’s multi-cultural – and in particular interfaith – families need new educational strategie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ir cultural roots and identify and clarify what aspects of their heritages they wish to nurture and transmit to their children.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new model for religious education, namely non-doctrinaire “dual-faith” education, which the principal author has helped to develop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through the Interfaith Community (IFC), a small, independent non-profit organisation created and led by dual-faith Jewish/Christian families. The model is premised on the notion that families can have two different faiths in one household and that – with respect and education – families can be harmonious, religion can be transmitted, and tolerance broadly nurtured. While the model is particular to the US and to families with Jewish and Christian heritages, its premises and structure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to be adaptable to other religious combinations and other cultures and countries. After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situating the IFC model in the global and US contexts, the paper sets out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describe its elements, and discuss its implications for religious education in this time of changing ethos and demography.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及多方面的。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首先,作者阐释什么是全球化及全球化如何影响着教育改革的理念。本文亦探讨中国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如何重建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全球化对教育来说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该议题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只要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仍在,关于这一议题的争论就不会停止,还有待更多的教育研究来引证。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本文从师范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育途径等方面分析了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体系 ,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的借鉴、发展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素质教育整体观的角度分析了学科教育和生物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对基础教育中生物课程目标改革、教材体系改革和课堂结构改革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grapples with the idea that challenging racism in teacher education opens the landscape of racial melancholia by psychoanalytically exploring the author's affective reaction to white teacher candidates’ resistance. Drawing on critic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lasses at a university in a mid‐Western rural state in the US, the author, an Asian American teacher educator contends that she must negotiate the loss of idealised objects during critical race dialogues for her to better serve containing function in supporting teacher candidates’ encounters with race work. While the author cannot see what it is that has been lost, the powerful emotions that at times display aggressive impulses signal toward wounded subjectivity and her desire to hold onto intrinsically ambivalent lost objects. Following Freud's assertion that the unconscious desire can be mediated only through efforts to symbolise and Bion's assertion that the containing mind involves active proces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what racial melancholia may represent for herself as a teacher educator. In the final section,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manifestations of racial melancholia as an effect of racialised society and concludes that while the conscious meaning cannot exceed the unconscious, by working through the state of racial melancholia, she is able to create new meanings for her affective responses and make better sense of teacher candidates’ resistance and their anxiety.  相似文献   

16.
知识化与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玲娜  赖玥  黄超 《高教论坛》2004,(5):62-64,82
本文运用系统论方法,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联系中对教育的“三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一是定位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重点,从适应工业化过渡到适应知识化;二是指出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向;三是提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STS教育理论 ,阐述了物理课程中进行STS教育的目标 ,简介了我国在物理课程中进行STS教育的实践 ,并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入手,探讨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的,认为爱心是人类的永恒需要,爱心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灵魂和核心,并结合新人本主义思想,对爱心、爱心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在师德建设以及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校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屹立于西方高校之林。办学模式的创新是美国高校的魅力所在。美国高校的办学模式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是,我国必须发挥人事、学术、学院管理等体制创新作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构建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开展重德、创新、社会适应力"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优化高校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20.
减负增效,实行素质教育,是不同层次外语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仅靠行政干预是不够的,必须对现行教材和考试方法及考试题型作相应的改革.教材要使学生学有所用,考试要反映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